引言
我国是如何形成银行系统的,其中都经历哪些金融结构发展?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面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符合特定条件的部分金融机构,期限是1至7天;常备借贷便利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期限是隔夜、7天、14天或1个月;而中期借贷便利面向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期限是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
其次,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主导的,而新型货币政策的发起选择权在金融机构,央行仅通过设定利率来调节流动性成本,这更能反映金融市场的真实供需状态。例如,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主动申请常备借贷便利,央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并适时调整常备借贷便利的利率水平。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透明度相对较低,披露的时效性也相对缓慢,利于减少政策对市场的直接冲击和舆论压力。例如,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操作数量和利率价格在一个月后在对外披露。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较长时间段内我国面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经常项目曾达到GDP总额的10%以上。为保持汇率稳定,央行通过购买大量外汇来投放基础货币成为我国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外汇占款达到基础货币总量的90%。
年以来随着外汇流出,以及我国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外汇账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比例降至70%左右,作用明显下降。
在基础货币供给渠道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央行通过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灵活提供基础货币。年,新型货币工具规模达到5.6万亿10,占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的26%。此外,随着新型工具的操作频率更加常态化,其作用越来越显著。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减少了市场利率波动幅度,SHIBOR利率趋于稳定。
这些工具还丰富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利率曲线,利于形成利率走廊,推动货币政策框架向价格型转变。
金融结构
金融结构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从业人员和调节机制的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和多要素组成的专有概念。金融发展阶段可以用金融相关率(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占其经济活动总量的比例)来衡量,当金融相关率较低时,银行机构占据主要地位。
当金融相关率处于中等水平时,银行的重要性下降,股权类金融机构逐渐增加,并且金融工具种类不断丰富;当金融相关率处于较高水平时,金融发展进入比较完善的阶段,债权和股权类金融机构竞争日益激烈,多样的金融工具能够满足不同的金融需求。
从金融市场的特征来看,金融结构包括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类型。银行主导型即银行部门占据主导地位,金融资源主要通过银行系统进行分配,间接融资是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例如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均是银行主导型的国家。市场主导型的主要特征是直接金融占比高,企业主要通过直接渠道融资,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
一国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自由化水平、产业发展阶段和法律、信用等制度环境等因素直接相关。
从各国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将替代银行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随着高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本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更加市场化,其风险承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金融结构随产业结构的发展而变化。
金融自由化改革推动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金融脱媒的发展也削弱了传统银行业的作用,提高了直接融资的比重,加速转向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此外,由于资本市场中信息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更广,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对诚信和法治的要求更高。
我国仍维持着直接金融占比低、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银行型金融结构。我国的直接融资比重在G20国家中一直是最低的,年金融危机前以股票和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比例逐步提升,年股票占比仅为1%,到年则达到了28.1%。
金融危机后,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不升反降,截至年末,包括股票和债券在内的证券资产与GDP之比为.5%,而这一指标在年达到了.9%。
我国场内股票市场的规模接近平均水平,但场外市场的发展水平很低。尽管我国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不断增长,现券交易量增加,但我国债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较大,尤其企业债券和国债的规模小。
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根据龚强等的研究,银行和金融市场适合不同产业的发展,一国的金融结构应与其产业结构相匹配,不应盲目追求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以风险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更加依赖银行系统克服信息不对称进行资金配置,由此也形成了更加合理的银行型金融结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银行型金融结构下,金融供给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
一是行业结构失衡,二是主体结构失衡,金融资源流向了具有市场势力的大型企业和有政府背书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三是期限结构失衡,市场资金以短期为主,而中长期贷款占比较低且存在行业差异,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在3%至8%之间,而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于10%12。
银行业改革
作为我国金融部门的主体,银行业经过了漫长的改革过程。年,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既行使中央银行的发钞职能,又受理居民和企业的储蓄业务。年,农业银行重新成立,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从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中分离出来。
年,工商银行成立,剥离出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此,人民银行与国家专业银行的业务分离,开始承担央行的职能,中农工建四大行分别在外汇、农村、工商企业和基础建设领域划分业务,并在各自业务区间内占据垄断地位。
为打破四大行的垄断局面,年起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出现,完成了一元银行制向多元化银行系统的转化。
银行业竞争水平不断提升,专业银行在此背景下开始进行企业化改革。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个政策性银行先后成立,承接中农工建四大行的政策性业务,实现了政策与商业金融的分离。
随后,由于城市农信社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经营风险集聚,为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开始承接城市农信社的职能。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金融风险得到空前重视。中农工建四大行的资本金不足和不良贷款率过高的问题推动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年政府发行亿特别国债为四大行补充资本金,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为四大行剥离1.4万亿不良贷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四大行的风险水平,但并未彻底解决其体制机制的问题。
截至年,四大行的账面不良贷款仍有2.1万亿,不良贷款率25%,远远高于5%的国际平均水平。这其中有国有银行自身经营不善的原因,也有年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新风险因素。年,按照“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发行上市”的思路,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最先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
建行于年和年先后在香港和上海上市,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于年均在香港和上海上市。中工建三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由年的2.11%提高至13.17%,不良贷款率从16.84%降低至2.81%1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后,年农业银行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至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化解了银行业的历史积累风险,同时银行业重组改革和对外开放也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目前,中农工建全部跻身世界前十大银行的行列。
此外,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也从年开始,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信社产权制度,通过股份制、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三种形式明确产权关系。农村地区形成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信社并存的局面。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是在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基础上组建的商业银行,并于年完成股改。
结语
总的来说,至此,我国形成了中农工建交邮储六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银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