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关心自己在互联网上的隐私吗?如今,大量虚假的贷款APP肆虐,它们并无真实贷款业务,仅用于诈骗分子骗取用户的隐私信息和钱财。
撰文
昂格
出品
消费金融频道
假冒借贷APP骗局已成为年高发的电信诈骗手段。日前,金融旗下反诈骗研究团队金融反诈实验室联合手机卫士,通过调研年全年假冒借贷APP电信诈骗案例,发布《年假冒借贷APP电信诈骗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诈骗团伙通过假冒知名借贷类APP,以短信、网页广告等形式广撒网,通过放贷前收取工本费、解冻费、保证金、担保金等费用名目诈骗用户钱财。此前就有一家类似这样的公司,这家公司开发了近十款贷款类APP,如贷款吧、闪电借钱花、简单借款等软件,随后进行大面积推广,当然它不非要从事借贷业务,而是为了通过贷款APP获取客户的个人信息。不借款为什么会下载贷款软件呢?在其看来,这些用户就是潜在的借款人。
有了信息后,该公司又开发了“金融微店”APP,它是贩卖信息的平台,收集到的公民精准信息就是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易变现的。具体变现模式是采取会员制,根据充值金额的不同,共分5种会员,分别是钻石、铂金、黄金、青铜、以及体验会员。钻石会员首次要充值元,拥有最高权限,可以对想要购买的个人信息进行精准筛选。获得会员资格后,每次购买信息还要付金币(一个金币等于一元钱),公民的个人信息根据鲜活程度价格也会有很大不同,当天“新鲜”的信息,每条80-金币,一天以上打5折,半个月以上打1折。此外,会员同样可以把其手中的信息甩到平台上来,待价而沽,让大家来抢,抢得快、出价高者得,而“金融微店”只收交易的手续费。警方从后台获得的数据显示,仅年就有0多人(背后是诈骗团伙或网贷公司),通过某一个支付平台就充值了0多万,随着年业务暴涨,保守估计月收入就已经超过万。不过随后其就被广西某地警方联合深圳警方一锅端掉。据金融反诈实验室联合手机卫士,通过分析反欺诈数据发现,52.1%的受害者通过电话接触到假冒APP;更有超过1/5的受害者连续受骗。让人意外的是,作为曾经的网络主力军的90后,竟成为此类电信诈骗中的主要群体,被骗占比高达45.1%。根据年10月份的数据显示,其骗局增长率高达%,并有23.6%的受害者连续受骗。其中被骗1次的受害者达76.4%、被骗两次的受害者16.9%、被骗3次受害者比例达4.1%、被骗3次以上的受害者比例达2.6%。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年12月底,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监测数据显示:收录互联网金融网站个、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81万个,受害用户12万人次,互联网金融仿冒APP个,累计下载量.7万次。由于这类山寨APP的名称、图标甚至用户体验都与正版APP的相似度极高,让大多数用户都难以分辨。有关专家强调,“下载APP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官方软件,务必在APPSTORE和手机应用市场等正规应用平台下载,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应用供应商、链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