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行业Visa专题研究开支付清算之先河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

公司概况:支付清算开创者,数字支付引领者

Visa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卡清算组织,也是数字支付引领者。通过创新、可靠和安全的支付网络连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和政府之间的商业活动和资金流动。财年Visa授权的37亿张卡可在超过万商户使用,总支付金额与现金相关为13.0万亿美元,非现金相关为10.4万亿美元。Visa品牌总交易数量亿笔,其中非现金相关交易量亿笔。未来Visa将围绕消费者支付、新支付业务、增值服务三部分拓展网络。据Euromonitor,截至年核心消费者支付业务在全球46个国家中还有超过13万亿美元的现金和支票存量空间可供数字化转型替代。此外,Visa还通过汇聚网络的网络加速布局全球万亿规模的新支付业务(B2B、B2b、B2C、P2P、G2C),并持续推进增值服务增长。

核心业务:消费者支付+新支付+衍生增值服务

Visa核心业务以消费者支付为主,新支付业务为辅,并提供一系列衍生增值服务。首先,是消费者支付。Visa作为清算组织在消费者C2B(Consumer-to-Business)支付中授权发卡方推出带有Visa标记的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借记卡、预付卡等产品,并提供消费者支付功能,例如感应式支付、令牌化支付、点击支付、加密货币等。其次,是新支付。公司围绕VisaDirect网络和Earthport提供P2P、B2C、G2C、B2b支付服务,通过VisaB2BConnect和商务卡提供B2B支付服务。最后,是衍生增资服务。Visa围绕自身支付业务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包括向各类客户提供发卡方解决方案、收款方解决方案、风险与识别解决方案与咨询服务。

消费者支付:核心消费产品和消费者支付功能

Visa授权的核心消费产品包括:信用卡:消费者和企业可以通过信用卡和数字证书使用信用额度支付商品和服务。信用卡隶属于金融机构客户、联合品牌合作伙伴、金融科技公司。Visa不为Visa产品账户持有人提供信贷产品或设定利率和费用,但协助发卡方提供相应功能,例如验证、防欺诈工具、品牌支持等。借记卡:消费者和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借记卡和数字凭证使用银行账户中的资金在线上、线下或移动端购买商品和服务,不需要获得信用额度。Visa/PLUS全球ATM网络还与金融机构和独立ATM运营商达成合作,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借记卡、信用卡和预付卡账户持有人提供现金存取和其他银行服务。

预付卡:预付卡和数字凭证从个人、企业或政府指定的账户余额中提取资金。预付卡可以满足许多用途和需求,包括通用充值卡、工资卡、政府和企业支付卡、医疗卡、礼品卡和旅游卡。Visa预付卡在普惠金融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无法获得传统银行服务的人提供支付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产品,Visa旗下支付品牌包括Visa、VisaElectron等,这些品牌均使用Visa旗下支付清算网络,主要品牌包括:Visa:公司旗舰品牌,拥有包括信用卡、借记卡在内的全卡种类,支持全球运营。VisaElectron:借记卡品牌,主要于北美以外地区运营。Interlink:借记卡品牌,主要运营于美国,采用PIN密码支付。VPay:Visa在欧洲发行的单一欧元支付区借记卡。PLUS:自动柜员机(ATM)网络,为全球Visa品牌提供取现业务。

Visa核心产品提供的消费者支付功能包括:感应支付TaptoPay:感应支付是指通过非接触式支付终端,通过非接触式芯片支持支付的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进行的交易。由于每笔交易都会生成一个特定的一次性代码,可有效减少欺诈行为。目前非接触式支付或感应支付已成为全球许多国家消费者的首选支付方式,使用率持续增长。除美国以外,全球近70%的线下交易是非接触的。目前Visa在全球范围内20多个国家的非接触式支付的渗透率超过90%,在近70个国家非接触支付渗透率达到50%以上。美国线下非接触占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Visa在美国的非接触式线下支付渗透率超过15%,在纽约、旧金山和圣何塞三个城市的线下感应支付普及率超过25%。为继续推广感应支付、提升消费者体验,Visa已经在全球启动了近个非接触式公共交通项目,并有近个项目正在筹备中。

令牌化支付Tokenization:VTS服务(VisaTokenService)通过改进授权、减少欺诈和改善客户体验来增强数字生态系统。VTS用保护基础账户信息的数字令牌替代16位的Visa卡号,该技术适用于各种线上线下支付交易。Visa提供的令牌服务基于EMVCo付款令牌化标准,并与EMV技术(全球安全支付标准)保持一致,支持整个支付生态系统。截至财年第二季度,Visa发行的网络令牌数量突破35亿大关,覆盖超个国家或地区的个发卡方和1万商户。

点击支付ClicktoPay:点击支付基于EMV行业标准,为在线付款带来标准化精简方案,满足消费者在多个设备上购物需求,无需反复输入个人信息,提升支付体验。

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Visa凭借其丰富的全球业务和庞大的合作网络使消费者能够使用加密货币实现日常支付。Visa通过衔接加密生态系统和全球网络,使客户能够为消费者将加密货币转换为法币,并访问Visa全球网络中超过万的商户和家金融机构。在财年,Visa通过与加密货币关联卡项目获得了35亿美元的支付额,该项目是一种与Visa证书挂钩的加密钱包,在加密货币被转换为法定货币后,可通过Visa证书获取资金。Visa正在与近60个加密平台合作推进该项目的进行。同时公司还在建设基础设施并发展增值服务以拓宽支付加密使用场景,包括未来将可以用加密货币结算,创建VisaCryptoAPI平台,帮助金融机构创建加密货币产品,协助各国央行评估数字货币等。

新支付:拓展至非消费者支付市场

Visa的“汇聚网络的网络”战略通过全球实时推送支付平台VisaDirect和Visa商业解决方案拓展非消费者支付市场。

VisaDirect全球实时推送支付平台:作为基于VisaNet的全球实时推送支付(PushPayment)平台(实际资金到账时间取决于收款金融机构、收款账户类型、地区和是否为跨境交易决定),它颠覆了传统银行卡支付流程,允许支付发起人通过其收单机构将资金直接推送到符合条件的借记卡和预付卡或账户,有助于世界各地快速、安全的资金流动,使企业和消费者能够直接向银行账户或银行卡推送资金,包括境内和跨境支付、结算、P2P支付、对小企业支付,以及面向企业、个人、保险的集团支付等。财年VisaDirect交易达52亿次,同比增长50%,有20多个使用场景和个项目。VisaDirect连接了16个卡网络、66个ACH自动清算所(Automatedclearinghouse)、7个实时支付(RealTimePayment)网络和5个网关。随着VisaDirectPayouts的推出,VisaDirect连接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亿个证书。

Visa商业解决方案:Visa提供的商业支付解决方案包括小型商务、企业(旅行)卡、购物卡、虚拟卡、数字证书、无卡跨境B2B支付等选项和付款账户,覆盖全球大多数主要行业领域,旨在提升企业和政府的支付效率,可控性和自动化程度。VisaB2BConnect是一个多边B2B跨境支付网络,使资金直接从初始银行转至目标银行,帮助金融机构的企业客户简化结算和支付,相较于传统跨境支付,有着交易流程透明、转账快速便捷、成本可控的特点,能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运作。

衍生增值服务:围绕支付业务提供四类增值服

Visa在支付业务基础上提供一系列衍生增值服务,包括发卡方解决方案、收款方解决方案、风险与身份识别解决方案与咨询服务。

发卡方解决方案:Visa的借记处理服务(DPS)是全球最大的卡发处理解决方案之一。Visa为客户提供广泛的借记卡、预付卡和信用卡增值服务,包括呼叫中心服务、数据分析、活动管理、欺诈和风险解决方案,以及白标的移动应用程序。VisaDPS还在持续拓展基于API的发行方解决方案,名为DPSForward,该业务已拓展至欧洲,为发行方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Visa还为发卡方提供一系列其他服务和数字解决方案,如数字发行、品牌消费者体验和先买后付功能。

收款解决方案:旗下Cybersource是一个全球支付管理平台,除了提供连接商家与支付处理的传统网关功能外,还提供模块化、数字化的功能。各种规模的商家都可以通过该平台满足业务需要,改善消费者参与交易的方式,降低欺诈和安全风险,降低运营成本,适应业务需求。此外,Visa为商家和采购方提供一系列服务,例如全球城市交通项目允许交通运营商在专有闭环支付解决方案外,接受Visa的非接触式支付。Visa还提供纠纷管理服务,包括与网络无关的解决方案Verifi,使商家能够预防并解决纷争,避免不必要的退款。

风险和身份识别解决方案:Visa的风险和身份识别解决方案将数据洞察转化为实时决策,促进账户持有人身份验证,防止诈骗并保护账户信息。解决方案包括Visa高级授权、Visa安全、Visa高级身份评分、Visa消费者身份验证服务和支付决策解决方案,为商户和金融机构提供欺诈预防和增强支付安全性的自动化工具。Visa的咨询和分析服务为发卡方、收单方、商户、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咨询服务,涵盖从收单到留存客户的整个过程。结合Visa深厚的支付专业知识、丰富的数据、专有分析模型和经济数据,能够为企业带来深刻见解,提出建议,并帮助实施解决方案,为客户推动更好的商业决策。

业绩概况:盈利增速快于交易和收入增速

自上市以来用户数量不断增加,交易规模实现翻倍增长。自年以来,公司各项运营数据均实现翻倍增长,财年公司银行卡数量达37亿张,FY-银行卡数量CAGR为6.89%。受益于用户规模的持续增加,公司交易规模增长显著。财年公司总交易规模为13万亿美元,其中支付规模为10.4万亿美元,FY-CAGR分别为8.22%和10.89%,同期交易数量为亿笔,CAGR为12.46%。

凭借公司在银行卡支付行业主导地位,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长。VisaFY营业净收入为.05亿美元,FY8-FYCAGR为10.92%。公司FY实现Non-GAAP净利润.33亿美元,FY8-FYCAGR为16.64%。虽然年疫情导致公司收入和利润有所下滑,但随着疫情缓和,以及全球防疫政策放松,线下支付与跨境支付逐渐回暖,FY营业净收入和Non-GAAP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0.34%和15.55%,均回到疫情前平均水平,体现了公司作为银行卡支付龙头的韧性。

历史沿革:曾经的四方模式创建者,今天的数字支付引领者

Visa从最初的美国银行信用卡品牌BankAmericard到后来的四方模式创建者,再到如今数字支付的引领者,公司无疑是全球数字化支付的深度参与者。Visa的发展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Visa解决了信用卡支付从0到1的问题,以强大的消费者规模整合支付行业,通过跨洲授权、独立运营、解决底层问题,确立四方商业模式和龙头地位。第二阶段:从1到N,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统一行业标准,通过上市和并购,实现“汇聚网络的网络”的终极愿景。

银行不是最早发卡方。各类企业和商户运营的商业卡,对后来支付系统的设计和运营产生深刻影响。早在银行之前,商户和和企业就已经开始运营类信用卡的商业卡,虽在大萧条和美国加入二战时信贷受到限制,业务有所停滞,但它深刻影响了未来卡支付行业的发展。年WesternUnion发行了第一张纸质消费者收费卡,为了提高便利性,后来根据商户需求将纸质卡发展至金属卡(chargeplate系统)。起初,零售充值卡由每个商户独立发行,20世纪30年代初,一些小型商户联合起来,形成合作支付卡系统,构建了区域性网络,覆盖了更多使用场景。在这种模式下,卡支付形成了一定规模性,例如截至年,西雅图零售服务局覆盖了0余家商零售商。

此外,卡支付系统在零售产业外也得到了发展。20世纪20年代初期,卡支付产品开始传播到石油行业,年加州通用石油公司开始发行courtesycards产品。但卡支付产品面临双边网络获客问题:持卡人在有足够商户接受卡之前不会带卡,而在有足够持卡人想要使用卡之前,商户也不会同意接受卡。发卡方通过向消费者大规模发行未经授权的卡来拓展规模,Visa和DinnersClub等公司也采取了这种方式。直到年这一方式在美国被取缔。虽然大萧条和美国加入二战时期信贷受到限制,出于风控原因,卡系统有所停滞,但这些卡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后来卡支付系统的设计——身份信息卡、浮雕账户信息,通过竞争对手之间合作建立通用系统,通过大规模主动发卡建立持卡人基础。

20世纪50年代,银行开始尝试创建多用途信用卡,但面临无利可图和难以拓展规模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已在不同商家办理循环信贷账户,消费者对一站式金融工具需求明显。在此期间,多个TE支付卡系统兴起。年第一个TE支付卡系统——DinersClub建立,仅一年时间,会员人数增长至10万余人,到年交易额已经超过2.9亿美元。年AmericanExpress也进入了该市场,截至年DinersClub会员人数超万,AmericanExpress拥有70万名会员,目前二者是第三方银行卡支付的代表公司。

此外,到年代中期,至少有数百家银行开始了类似的收费卡业务,但大部分都是由缺乏资源的小银行开始尝试,这些银行没有像DinersClub一样向持卡人收取年费,也没有像如今循环信贷模式一样收取利息收入,所以并不创造利润,由于受跨洲经营限制,用户规模不足,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在这一阶段末期,这些项目中仅有27个仍在运行。

支付清算从0到1:从美国银行信用卡品牌到四方模式创建者

Visa抓住了美国消费信贷的黄金发展期。Visa前身BankAmericard创立初期正值美国二战后经济复苏末期,受益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红利,带来的消费信贷快速增长。据美联储统计,美国季度调整的消费信贷自年的54.6亿美元增长至年末的.5亿美元,CAGR为13.9%,是GDP增速6.1%的2.3倍。-年是美国经济大繁荣的最后盛宴,GDP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了债务增速。Visa抓住这一时机,在年开始授权其他银行发卡,整合各地客户资源,实现快速扩张,信用卡在-年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循环信贷在消费信贷中的占比由1.74%提升至20%以上。

依托美国银行雄厚的实力,年Visa卡前身BankAmericard信用卡创立。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银行拥有50亿美元资产,不仅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世界上最大银行之一。年9月18日,美国银行在加利福尼亚的弗雷斯诺正式推出了BankAmericard信用卡计划。美国银行为解决信用卡获客难题,提前几周在当地大量邮寄未经申请的信用卡,并在了解到另一家银行将在旧金山发卡后,加速了信用卡投放计划。1年3月美国银行在旧金山和萨克拉门托开始发卡,6月在洛杉矶发卡,到10月整个加州已有超过万张信用卡,并已被2万家商户接受。但大量的发卡也导致了巨额亏损,起初22%的账户出现拖欠,远高于预期的4%,在产品推出的15个月内,BankAmericard项目直接损失近万美元,若考虑广告和管理费用,亏损高达0万美元。在随后几年里,美国银行实施了适当的财务限制和审核,直至年5月实现盈利。为减小竞争压力,美国银行隐藏了数年该项目盈利的事实,直至年该项目的利润已经大到无法隐藏。

通过授权发卡规避监管限制并抵御同业竞争,通过快速扩张建立庞大统一支付系统。年,美国银行开始与加州以外的银行签署许可协议,授权代理发卡,以应对新的竞争对手MasterCharge(现在的Mastercard)。美国银行向授权银行收取20美元的特许经营费,外加一部分交易收入。这一举措也规避了《麦克法登法案》(McFaddenAct)对商业银行跨州经营的限制(在年废除该项限制)。在这一授权体系下,美国银行和被许可行持续投放未经申请的信用卡,至这一方式于年被禁止时,已发放超过1亿张信用卡。通过双边网络效应,BankAmericard构建了全国性的卡支付系统。

DeeHock牵头成立第三方独立组织NBI,制定操作规范和交换补偿费以权衡原有模式下各组织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NBI的成立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四方清算模式的时代。虽然BankAmericard发展迅猛,但授权项目仍处于混乱之中。BankAmericard授权制度与其他合作支付系统一样,面临平衡竞争与合作的难题。在该制度下美国银行保留了该项目所有权利,使得成员行之间存在信任问题。此外,运营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不同银行间的交换交易的清算和结算流程效率较低。年国家商业银行的经理DeeHock建议成立委员会调查情况,Hock领导的委员会说服美国银行在年6月放弃了对美国银行卡项目的控制,创建了NBI(NationalBankAmericardInc.),该项目由成员行共同拥有。成立后,NBI制定了操作规范,并充当司法机构,解决各成员银行之间仲裁等问题。此外NBI还负责制定交换补偿费,该费率是合作支付系统中必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为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提供正向激励,费率的高低也权衡了支付系统中各个环节的价值。NBI的设立标志着四方清算模式的到来。

先后开发BASEI和BASEII系统,实现自动交换授权、自动清算和结算,推动高效标准化支付发展。到70年代,NBI的设立虽然解决了组织结构的问题,但业务运转效率仍然不高。NBI决定自主研发系统,名为BASE(BankAmericardAuthorizationSystemExperimental),虽然命名为授权系统,但授权仅仅是全国性银行信息处理系统的第一阶段。创始人Hock希望让NBI成为电子价值交易的电子枢纽。年BASEI上线,实现了本地和交换授权的自动化。以前需要4到5分钟的交换授权现在仅需56秒,并且商家可以实现7*24不间断授权交易。在此之后,BASEII(票据交换中心的计算机版本)的研发实现了成员行之间交易清算和结算的自动化,替代了原本成员行之间繁琐的纸质汇票邮寄。这一系统在原有基础上显著减少了清算和结算交易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并且可以即时收到欺诈性交易提醒。原本公司计划进一步研发BASEIII以实现集成BASEI和BASEII的大型计算机程序,然而由于这一举动超越了NBI的核心目标——清算自动化和授权自动化,而被取消。

数字支付从1到N:从银行卡清算龙头到汇聚网络的网络

年代,公司开启全球化扩张,并将多个网络整合并更名为Visa。早在60年代末,美国银行就将BankAmericard授权给海外多家银行,年英国巴克莱银行成为第一家国际持牌银行,到年底已有15个国家的银行参与了该计划。年,IBANCO(国际银行卡公司)成立,以管理国际BankAmericard项目(此前为美国银行所有)。年IBANCO董事决定,将不同的国际网络整合成一个单一网络,在国际上使用统一命名Visa。为实现全球化扩张,Visa先后在年和年分别拓展了国际自动和多币种清算与结算等业务,夯实国际业务基础。

Visa携手Mastercard规范全球发卡标准,并推动支付业务标准化。虽然早期磁条卡并非Visa发明,但Visa推动了行业标准的统一。年Visa国际组织通过一项细则,规定年以后发行的卡必须包含磁条,并按照组织标准统一编码。解决磁条卡标准化后,Visa还推出了TIRF(终端交换补偿费),低于普通交换补偿费,激励收单方推广支付终端。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终端的大规模采用,Visa系统实现了全电子交易处理。年Visa、Mastercard和Europay(欧陆卡,已被Mastercard收购)共同发起制定银行卡从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技术标准,于年发布了标准智能芯片规格,称为EMV芯片,以确保所有芯片卡和终端之间可互相操作。Visa引领支付行业变革,从电子技术磁条和芯片卡到数字技术令牌和增强型数据,从非标向标准化迁移,提升支付效能,降低摩擦和支付成本,一步步构建了银行卡支付体系底层架构。

7年公司重组、上市,并于年收购VisaEurope。为应对行业变化,提高竞争力,Visa在7年完成了全球重组,将VisaUSA、VisaCanada和VisaInternational合并,创建了新公司VisaInc.,并于8年上市。与此同时VisaEurope仍为其成员金融机构所有,与VisaInc.就重组达成一定合同安排,并持有少量VisaInc.股份。年Visa完成对VisaEurope的收购,补齐Visa全球业务的重要版图。上市以来Visa通过收购和战略投资加强核心支付业务的同时,布局创新业务。近几年主要收购项目包括:

年收购电商支付验证网络CardinalCommerce,提高Visa在电商领域的竞争力。年收购支付和费用管理解决方案的SaaS公司Fraedom,提高Visa业务解决方案能力,满足B2B支付行业快速发展需求。年收购网关服务商Paywroks,将Visa基于云的店内支付处理解决方案与CyberSource数字支付平台结合,为商家和收单方提供集成支付解决方案。收购争议解决工具Verifi与Visa的风险和欺诈管理解决方案结合,收购Rambus支付业务,使Visa的网络令牌化功能与Rambus的本地和账户令牌化技术相结合。

同年,收购全球最大的独立ACH网络Earthport,使Visa能够触达世界上大部分银行用户,进一步扩展VisaDirect的功能,包括资金支付、跨境支付、电商支付和账单支付等。年收购拉美支付初创企业YellowPepper,同年计划收购开放银行API公司Plaid,但由于美国司法部干预,涉及反垄断诉讼,于年初停止收购。年收购欧洲开放银行平台Tink,短期内作为独立子公司运作。同年收购伦敦在线支付外汇服务商CurrencyCloud,加强Visa现有外汇功能,支持新的用户案例和支付流。

在巩固与传统发卡银行和收单方合作基础上,Visa与地方电子钱包、地方网络、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开放网络扩大合作范围,触达行业所有类型参与者:Visa与众多原本闭环的新兴市场本土网络和电子钱包开展合作。虽然Visa主导了欧美等发达地区的银行卡支付,但在新兴市场,Visa的渗透率以及接受程度仍有待提升。由于各地用户习惯和监管差异,短期难以推广产品,Visa通过与当地闭环支付生态合作,获得了超过10亿消费者和6万商户的触达机会。

通过VisaDeveloper开放生态。VisaDevelop是Visa旗下开发者项目。在推出VisaDeveloper之前,Visa是封闭生态,主要与传统金融机构建立专有。自年VisaDeveloper策略开放api访问,将网络开放给全球开发者和传统客户,通过赋能客户,拓展获客渠道。VisaDeveloper目前有个APIs开放,同比增长20%;每年API调用约30亿次,同比增长%,用例增长显著。

通过VisaVenture触达前沿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并展开合作。VisaVenture是旗下投资基金,每年与成百上千的金融科技公司接触,投资对支付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的金融科技企业。投资案例包括Square、Stripe、Klarna、Margeta和Plaid等。投资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基础设施和金融加速器。基础设施用于巩固与基础设施领域玩家的商业关系。金融加速器用于投资涵盖构思产品、将概念推向市场、加速成长、扩大规模等多个阶段的项目。Visa通过赋能初创企业,深入了解前沿项目。

虽然BASEIV从未建成,但Visa正向这一最终目标前进,构建“汇聚网络的网络”。目前Visa业务范围已经由面向消费者支付的银行卡支付扩散至加密货币、先买后附等新兴产品,并逐步拓展至新支付业务和面向机构客户的衍生增值服务。创始人DeeHock早在BASEII落地时就定下了达成BASEIV的愿景: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笔金融交易都是以电子形式完成的,交易可以来自任何设备,来自付款方的任何资产,Visa网络可以将每个人的资产连接在一起,实现电子价值交换的最终状态。

商业模式:四方模式的核心节点,支付底层架构的构建者

支付行业:以四方清算为主,构建银行卡支付体系

银行卡引领了全球无纸化支付的发展,以四方清算为基础,衍生出产业链中众多玩家。近年来银行卡产业主导无纸化支付发展,年银行卡支付占消费者支付交易金额的60.54%和交易数量的27.99%。银行卡支付的清算体系以四方清算为主,由清算组织、发卡方、收单方、商户和消费者等组成,清算巨头是Visa、Unionpay和Mastercard;收单巨头是FirstData、Worldpay;综合服务商是Square、PayPal等。

目前欧美C2B支付行业以银行卡支付为主。据Worldpay,年北美银行卡(信用卡/签帐卡/借记卡)占据支付主导地位,其线上和线下零售支付中占比分别为52%和70%。银行卡在欧洲线上和线下零售支付中占比分别为42%和59%。近年来,数字钱包和移动钱包进入市场,过去两年蚕食了欧美线上线下零售的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大部分数字钱包和移动钱包仍以银行卡为主要资金来源,因此不会对银行卡支付体系产生冲击。相反,银行卡清算组织受益于新兴支付产业对无纸化支付的推进。

基于银行卡清算体系运作的支付生态主要包括五类玩家:银行卡清算组织(CardNetworks):是清算体系的核心。清算组织不负责银行卡或商业账户的发行,而是通过授权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卡,并通过自有清算网络负责自有银行卡交易的信息传递和清算,以及负责费率和标准的制定等职责,促进消费者、商户、发卡方和收单方之间的交易,是发卡方和收单方之间的桥梁。此类公司包括:Visa,MasterCard,UnionPay,AmericanExpress,DiscoverFinancial等。发卡方(Issuers):发卡方通过与银行卡清算组织合作或独立向消费者发行银行卡,发卡方负责银行卡的签发与管理,交易信息的审核与管理,信贷产品的发行与管理等服务。发卡放主要包括:花旗银行(CitiBank),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第一资本(CapitalOne)等。

收单方(Acquirers):收单方包括收单银行和其他收单服务商,负责线下和线上的收单相关业务,包括硬件、软件和衍生服务等收款相关业务,收单银行还负责商户的银行账户管理。此类公司包括:FirstData,Worldpay,GlobalPayments,PayPal,Adyen等。支付网关与服务商(GatewaysFacilitators):支付网关与服务商为商户提供收款相关的服务。其中支付网关是使商户能够接收客户线上支付的虚拟终端,通过数据加、解密等功能保障持卡人信息安全,作用类似于线下支付的读卡器。此类公司包括:Adyen,FIS和Braintree等。独立销售组织(ISOs):负责向商家推销卡支付处理服务,充当商家、支付处理商和收单银行之间的中介,ISO也可能是银行。

银行卡支付清算模式可以分为以Visa为首的四方清算模式和以AmericanExpress为首的三方清算模式。所谓四方清算模式(又称为四角模型),即围绕银行卡清算组织,由发卡方、收单方、商户和消费者四方搭建的支付网络。当消费者在购物网站/线下网点选择使用银行卡支付时,消费者的支付信息会通过支付网关/线下支付设备在加密后传递给收单方。收单方将加密数据整合后转交给清算组织。清算组织则负责对接收单方和发卡行。清算组织会向消费者的发卡行进行确认,若发卡行已核准这笔交易(卡的真实性、账户余额等信息),消费者将收到支付处理系统的答复,并且发卡行会完成交易并计入账户。三方模式则由发卡方、商户和消费者组成,其中发卡方同时承担收单和清算组织的职能。

银行卡体系下,收单方向商家收取商家服务费(MerchantDiscountRate),主要包含三个组成部分:评估费(Assessmentfee)、交换补偿费(Interchangereimbursementfee)、和其他收单费用。交换补偿费是商家服务费中最大的组成部分,费率由清算组织制定,费率影响因素包括:银行卡种类(借记卡交换补偿费远低于信用卡)、交易金额、商户类型等因素。评估费是由清算组织收取的。剩余利润则由收单银行、收单服务商和其他银行卡支付参与者共同分配。以信用卡支付为例,据JUSTT,卡交换补偿费通常占比约为交易金额的1.5-3.3%,评估费约占交易金额的0.15%,其余费用则由收单机构衡量决定。参考Squa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00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