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判决,满城风雨。
日前,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一则民事裁定书,让中国小贷巨头平安普惠陷入舆情危机。
而事情的起因,是江苏省徐州市中级法院在11月5日、11月7日公布的两份不同案件但同一原告、同一案由的民事裁定书中所作出的终审裁定结果。
从两份裁定书的原文看,江苏省徐州市中级法院都引用了相同的表述:
原告涉嫌经济犯罪,做出撤销原告平安旗下的平安担保的一审判决,并将该案移交公安机关的终审裁定。
(11月5日民事裁定书)
(11月7日的民事裁定书)
这是一桩极其普通的案件,本应湮没在浩若烟海的讨债官司里。然而,却因法院的判决,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
一审法院江苏省沛县人民法院查明,年9月21日,李某在平安小贷借款14万元,贷款时间为24个月,平安普惠担保作为保证人。
李某与平安普惠担保签订《保证合同》,同意向平安普惠担保缴纳前期服务费元,在放款前一次性支付;担保费元,按月支付,每月元,按借款合同项下约定的还款日同贷款本息一起支付;管理费元,按月支付,每月元,按借款合同项下约定的还款日同贷款本息一起支付。
据平安普惠担保向一审法院起诉称,李某因下落不明,余款逾期至今未还。年5月19日,平安普惠担保公司代李某偿还了借款本息.47元。
平安普惠担保向一审法院起诉李某,请求法院判令李某支付代偿金额.47元,担保费元、管理费元,代偿滞纳金.9元等费用。
简言之,由于借款人逾期,担保公司向小贷公司提前清偿,后续向借款人进行追偿。不过,平安普惠担保追偿不成,反被法院认定为通过设立关联公司的方式大量放贷,“涉嫌经济犯罪”。
11月8日,平安普惠发表了一则声明,硬怼法院判决,坚称自己合规合法的,法院判错了!
不过,平安普惠并没有“硬”多久,昨晚这篇声明就悄悄删除了。
随后,平安普惠对个别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更新澄清:
虽然,平安普惠有众多牌照加持,也算属于正规的贷款平台,采取的也是主流的“助贷+担保”模式。可以说算是合法合规了。
但这合法合规,从来都是伪命题。
而且,平安普惠采用的“助贷+担保”模式,也未必就真的符合监管导向。
据媒体报道,短短3个月,从年初1月份的网上贷款分类处置外流号文件,到今年4月份的备案外流试点工作计划,“助贷”一词从监管声明中消失。
11月初,监管部门召开会议,加快分类处置网上贷款。会议明确指出:“我们要引导没有严重违规行为、良好的金融技术基础和一定的股东实力转化为小型贷款公司的机构。
对于极少数资本实力较强、符合监管要求的机构,可以申请重组为消费金融公司或其他持牌金融机构”,而助贷则不再提及。
从主流到最后,往往是介于上层思想之间。
那么,当监管部门鼓励有实力的P2P平台转型为贷款平台时,贷款行业是否迎来了春天?
现在不容易判断,但最近有一个广为传播的消息,令人深思。
银行新规:半年内使用过蚂蚁借呗、微粒贷、京东白条的,一律不给贷款。
在阿里、腾讯等大型平台半年内借过钱,银行不会放贷,那其他小额贷款公司不就更加不会放贷了?
这意味着什么?
银行正在缩小贷款公司的市场空间,开始回笼优质借款人了。
那这么说的话,贷款资质有些瑕疵的借款人难道就不能贷款了吗?其实也不一定,在借款人和银行之间还有一种角色起到了牵桥搭线的作用,他们就是贷款中介。
他们掌握了众多贷款渠道、对行业了解透彻,只要你有贷款需求,他们会对你的资料进行适当的包装和梳理,同时为你筛选匹配出适合的贷款产品,从而制定出最优的贷款方案,让你放心无忧,更让你高效便捷地获取贷款,解决资金困境。
资金短缺,也许让你处于人生低谷;资质不佳,也许让你无路可走;但别忘了车到山前必有路,人生总会遇贵人,而他们愿做你前行道路上的扶手,为你肃清资金链上的众多陷阱和障碍,让你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