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金融行业的枢纽,信用问题涉及到整

互联网金融风险来源。按照风险来源的不同,这里将互联网金融风险分为来源于金融的风险和来源于互联网的风险,即金融风险和互联网风险。

(一)金融风险。信息不对称程度是金融风险中的本质问题、核心问题,是互联网金融能否增加金融深度的核心指标。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对于信息掌握程度不同,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于信息不对称来说具有双面性,一方面,互联网可搜集和整理更多的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数据的筛选处理,进而使交双方更加直观和方便的了解对方状况,提高了信息匹配效率,减小了信息不对称程度;

另一方面,首先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化,一切的业务活动是通过虚拟的信息技术和虚拟的金融机构进行的,对方信息是否真实验证难度较大,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程度。

其次,互联网金融业务中,较难获得客户的征信记录、财务状况,则较难构造出信用评估体系,使信息不够全面,再加上“信息孤岛”即各个虚拟的金融机构之间若信息隔绝,一家机构在进行客户信息评估时,无法得知客户在其他机构的借贷情况,极易出现逆向选择。

比如对于P2P平台而言,当对借款人进行审核时,无法得知此借款人在其他平台的借款情况,那么当借款人刻意隐瞒相关信息时,将出现资金出借给不良客户的情况,造成风险;

最后是“噪音信息”及信息污染,互联网的应用增加了噪音的传播途径和速度,再有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大爆炸,有效信息和噪音信息掺杂,虽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进行信息的挖掘和处理,但仍然存在如何提取有效信息,解读有效信息方面的技术攻关。

例如,(文献)现阶段的信息解读技术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表层信息,深层信息却都存储于SQL/Oracle等,需要直接交互式查询,因抓取程序尚不存在在交互窗口提取检索关键字的能力,深层有价值的信息无法供用户直接获取分析。

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改变了金融体系的运作形式和效率,扩大了金融活动参与者的范围,增加了金融的广度,但能否减小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效控制风险仍是互联网金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部分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金融风险的主要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风险的基本内核,是指资金借贷双方达成信用契约,到期交易对手未能履约所造成的风险。信用是金融行业的枢纽,是驱动业务的核心要素,信用问题涉及到整个金融行业的运行状态。信用风险的消减则需进行事前信用程度的调查,如进行征信活动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选择信用状况较好的交易对手;

或者进行抵押担保,一旦出现违约,可用抵押品弥补损失。互联网金融虽可利用大数据、云技术等构建大数据征信体系,但因现阶段无法与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实现对接,征信第一阶段获取数据就出现问题。

虽已有8家机构获得个人征信牌照,可自行搜集个人信息,但短时间内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单一,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再加上传统的信用风险分析、评级模型不符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因此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征信体系仍需解决一系列问题;

再者对于利用抵押品消减信用风险的途径而言,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对象为小微企业或个人,皆因额度较小或无担保等原因无法利用传统金融机构实现融资,是普惠性的体现但也相应增加了信用风险。

以上较注重信用风险的违约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信用风险中不容忽视的还有用户信用信息的泄露问题,用户各类数据是互联网金融机构重要的经营资源,用户的信用信息尤为重要,是判断业务安全性和机构可靠性的核心关键。

如果用户的信用数据遭到肆意滥用,那么就无法公平客观地对信用评估主体作出测评,信用风险更容易发生,对经营活动安全性的也会构成威胁,对于运营模式而言,P2P平台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比较突出。

P2P平台因缺乏对主体身份的识别、对信用违约记录和交易目的的有效核查,从而发生逆向选择,再加上平台本身无风险准备金、无资本约束,易出现庞氏骗局或者跑路,都对投资者的资金造成了损失;

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第三方支付的操作形式是买方将资金存于平台上,当收到卖方产品时,再将资金转移到卖方的账户,相应的过程中会出现沉淀资金,停留时间一两天或一两周时间不等,因缺少资金担保和监管,会造成信用风险累积。

流动性风险是由于收入和支出错配,导致资金流断裂,无法偿还所导致的风险。保持一定的资金流动性是金融行业政策运营的重要因素。

传统金融机构具有较为严格、健全的风险准备金、存款保险制度和风险资产拨备制度,依据机构资产规模按规定比例留存存款保证金,用以应对坏账等其他资金风险,可以缓解资金链断裂问题,有效保障了资金流动性,即主要靠存款准备金或存款保险制度来防范此类风险。

而互联网金融行业缺乏资金风险应对制度的约束,没有适当的风险应对资金,当遇到短期负债和预期外的资金外流情况缺乏及时的解决措施,十分容易导致资金短缺发生流动性风险,尤其是面向的对象大多为风险保守型投资者,更多在意本金的安全性,因此一旦资金出现安全风险,将面临大量的赎回,发生流动性挤兑风险。

再者不少通过互联网金融方式筹集的资金是投资在传统行业的,如房地产以及制造业等,投资人希望借款期限短、收益高,而借款人希望借款期限长,且成本低。当机构存在大量的投资人和借款人供给与需求期限无法匹配时。

为了提高撮合配对率,会有互联网金融机构采取将一个投资期限长、回报速度慢的标拆成几个投资期限短、回报快的分标的办法将借款人与借款期限错配,这样机构便建造了一个用于期限错配的资金池。

通过“拆标”手段实现期限错配,来满足投资者需求,但缺乏流动性管理技术带来较高风险,短标需要机构具有较大的基金量和较高的资金流动性,否则容易出现资金动力不足导致资金风险。短标在特定时期具有聚集性,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提现数较大,若平台没有足够的资金给予支撑则面临“提现困难”问题。

长标不需要较高的资金流动性,通过平台配置调整还可以缓解资金需求阶段性聚集。如果期限错配的程度较高,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较高可能的资金链断裂状况。货币基金因投资风险程度较低的标的,收益稳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也正因此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以余额宝为例,天弘基金主要投资于银行间6个月期限的协议存款,集中度较高,收益依托于中国利率非市场化,即利率管制套利,一旦利率优势下降,收益降低,则可能导致吸收资金无法抵付支出资金,出现挤兑危机。

P2P网络借贷平台对投资人提出承诺保本计划,但这种担保模式十分有可能将信用风险嫁接给网贷机构,《融资性担保公司暂行管理办法》条文规定,担保公司的杠杆不得超过10倍。

其实大部分P2P网贷机构的成交量与风险保障金总量极不符合规定,成交量大也意味着坏账率所占的比重大,而风险保证金占比较小,超出平台可以承受的偿付能力,从而造成较高的资金流动风险。

操作风险指操作人员未按照内部控制要求进行操作或出现错误操作所导致的损失。金融机构通常会使用外部交易技术支持来降低成本,如果外部技术支持者遇到资金困难甚至违背职业道德,内部人员管理不当,内外勾结,做假账,则金融机构的网络服务便无法得到高质量保障,可能会存在伪造电子货币和欺骗风险。

网络交易并不能保证交易的真实性,交易过程和管理资金库都存在问题。交易管理失控,交易流程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未授权交易,资金管理缺位,结算资金划拨错漏等。

互联网金融公司支付平台是连接每个网络节点构建的共同的多边信用网,双向互动,任何一方操作失误造成的损失都会由于互联网的高联动性而蔓延到整个网络,后果严重甚会导致整个机构的互联网体系瘫痪。

操作风险的产生一部分可归结为人员操作错误,因互联网金融成立门槛低,对业务人员的水准没有严格的要求,风险意识薄弱,出现操作错误在所难免。

结语

另一部分则涉及技术漏洞,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面对的风险,基于技术层面的操作风险程度明显增加,这里将其中的技术风险如软件设计缺陷、计算机防护体系不足、网络程序漏洞归为互联网风险进行详细说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27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