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美国还通过人工进行人口普查,历时7年才得出结果。按当时的美国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下一次人口普查数据如果继续使用人工,十年内也无法处理这些庞大的数据。
时任美国人口调查局职员赫尔曼·何乐礼为此发明了打孔机,把需要十年人工的人口普查时间缩短到六周。后来,电子打孔制表器掀起了工业革命浪潮,并成为了计算器最初的原型。
纵观其后的全球商业发展史上,那些飞跃性的突破都万变不离其宗,源自于生产工具的创新,并带动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但这些后人评价为“商业历史里程碑”的产品和技术,在最初诞生的时候往往又走了赫尔曼后来的路。很难短期内在全球内规模复制,而一度被轻视或者误用。
赫尔曼后来创建了制表机器公司(简称TMC,TabulatingMachineCompany)。由于规模有限,他并没有通过TMC赚到钱。老了以后,赫尔曼把公司转手给了华尔街金融家弗林特。
弗林特擅长收购和整合。他很快意识到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缩短人工时间,但需要更规模有力的资本推广才可以,于是他收购了TMC在内的多家制表公司,联合建立了IBM,这才完全引爆了人类历史上最初信息数据化革命。
现如今的远程办公殊途同归。
自移动互联网发展后,全球已经基本完成了线上数据化进程。办公在线化,无疑是未来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式,它让人能够不受到时间、空间的界限,更超维度的提升效率。
但直到今年疫情爆发,在线办公才真正被推向全球。究其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的企业只看到了在线,却没有把握引爆工业革命的必然条件,提高效率。
未来的商业发展中,在线必须带动有效协同和互动,否则只是换了一个工作场所,没有其他意义。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做到从在线升级到互动乃至协同呢?这三者到底在新的商业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唯有有效协同,才能打破“艾伦曲线”
远程办公一度被长期诟病。
大部分企业在推行远程办公时,只强调了远程,即在线,而忽略了员工和企业、以及员工之间有效互动和协同。即便是远程办公的最早推动者IBM也忽视了这一点。
IBM在年就曾提出了远程办公方案,并一度推行到雅虎、百思买等企业。到年,有40%的IBM员工采用了远程工作形式,这项计划一度为IBM节省了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和20亿美元。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托马斯·艾伦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两张办公桌距离超过30米,他们定期交流的可能性接近于零,被称为“艾伦曲线”。而最早推行远程办公的IBM,就拜倒在这条曲线上。
一位前IBM员工曾告诉我,在他离职前一段时间,IBM在大力推敏捷开发,要求团队在一起工作。在IBM看来,远程办公并没有真正帮助他们提高互动和有效协同。终于到了年,连续20个季度的业绩下滑让IBM叫停了远程办公。
所谓的敏捷办公,即企业往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