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领创金融科技的未来

11月3日消息,年香港金融科技周正式开幕。今年的活动主题为“齐领创金融科技的未来”,汇聚全球的金融科技公司、银行、保险及资产管理业的金融机构、投资者及监管机构,共同探讨新兴科技和创新思维如何推动金融服务业的未来发展,从而为消费者、业界和社会带来最大效益。

金融科技的定义: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广义而言,凡是运用科技手段改造金融产品或服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都可称为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本质是科技赋能金融行业,起到延展客户群广度,提升运行效率与安全性,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的作用。年以来,在疫情影响下金融科技的降本增效、驱动变革、推动金融业态转型升级的效果更加突显。

金融科技的应用分类:按应用的金融业务来分,金融科技可分为:支付相关、信贷相关、保险相关、资本市场相关。从各业务的细分领域来看,支付相关可分为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信贷相关可分为征信、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保险按险种可分为寿险、财险、互助众筹等;资本市场相关可分为证券IT、资管IT、监管IT等。不同的科技对应不同功能,如营销获客、征信审核、交易实现、数据报送、账户管理、财务估值、成本控制、舆情监控等。

金融科技生态体系全景图

从最初的电子金融时代到如今综合运用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促成“金融+互联网”深入融合的新阶段可以看出,智能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共同推动金融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已经逐步从概念技术走向产品应用。目前大数据、云计算已经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而人工智能、区块链正在步入大规模商用阶段。在科技赋能金融,各细分金融领域兴起金融科技潮的发展进程中,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列监管和鼓励的配套政策,推动行业秩序不断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形成金融科技新生态。

中国金融科技行业产业链

金融科技行业上游:主要包括数据提供商、硬件设备提供商以及软件服务提供商等。其中数据提供商为中游企业提供金融客户数据信息,硬件设备提供商则提供基础设备服务,包括服务器、芯片、安全设备、宽带等,软件服务提供商负责提供操作系统、平台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等。长期以来,国内的智能安全芯片,尤其是金融行业的智能安全芯片大量使用国外技术厂商基于授权技术架构开发的操作系统。国内在技术上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的情绪日益高涨。监管层也在极力促成国内金融机构能过逐步向软硬件国产化的方向发展,以控制技术上可能出现的风险。

金融科技行业中游:为金融科技服务商,包括综合型金融科技服务商和垂直型金融科技服务商。综合型金融科技服务商不仅仅提供金融科技服务,同时输出用户流量和用户场景数据,典型的企业有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等;垂直型金融科技服务商以金融科技产品为主营业务。

金融科技行业下游: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按照行业可划分为证券、银行、保险、资管等领域。

信贷业务

金融科技能够在信贷业务中实现全流程应用,赋能之处贯穿贷前评估、贷中监测、贷后反馈等各个环节;促使金融机构改造客户、资金管理流程,大幅提升经营效率和客户体验;有助弥补现有信贷技术不足,对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低信用、无征信客群进行定价和授额。过去十多年,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以平台公司为代表的新势力,纷纷介入信贷等金融领域,既带来资本的高效流动等一系列市场效应,同时也对监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持牌方式:

直接持牌机构:牌照包括互联网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小贷。

间接持牌机构:通过持牌开展表内融资业务,亦开展助贷、联合贷等表外业务。

金融信贷业务逻辑:

融资利息模式:融资利息是指融资人为了达到融资和融券的目的而缴纳给平台企业一定费用。平台承担风险成本,目前以消费金融公司为主。

融资服务模式:收取贷款服务的手续费/服务费/咨询费等。金融科技企业以此为重要的增值服务收入来源。

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市场规模

据行行查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年金融科技营收规模达到1.44亿元,同比增长48.6%,年金融科技市场营收规模仍可达到约37%增速,增至1.9万亿元。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将持续高增速增长。过去五年,我国证券行业IT投入在细分金融行业中增速最快,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年三大金融业领域继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研发投入,各机构都已将IT系统视为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相关投入规模有望可持续增长。预计年我国的金融业IT(银行、保险、证券领域)投入将突破亿元。

金融科技监管政策工具持续推出与更新:

金融科技发展较为成熟的部分西方国家,根据金融科技发展态势对监管方案采取适用性调整,更加注重打破细分业务间的隔离,根据业务属性纳入现行监管体系,强化信息披露、数据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并提倡利用数字技术改进监管流程和能力,探索实施监管沙箱、创新加速器、创新办公室等新的监管工具模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07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