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付乐冉学东北京报道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智能手机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是手机里充斥着大量的APP,不少人选择通过相关平台的金融APP来办理金融业务。然而,互联网也为犯罪份子提供了“温床”,部分人开始通过假冒金融APP实施诈骗,让人防不胜防。
近日,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监测发现多起仿冒投资平台进行诈骗的事件。犯罪分子仿冒京东金融、马上金融、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以相似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以“小额返利”等诱导网民进行访问下载,进而实施诈骗。
通过仿冒APP以假乱真,部分诈骗平台甚至宣称具有“国企背景”,以“国字头”名义吸引用户,以“拉人头”模式发展下线,给部分网民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假冒金融类APP呈现出了分工化、国际化的特点,在这些犯罪活动背后是一条完整互联网黑色产业链,部分假冒金融类APP甚至还将服务器设在国外,或是背后团伙组织主要人员在境外,大大增加了执法的难度。”
那么,这些“李鬼”式APP到底是如何上线的?手机应用商店需要担责吗?
排查打击仿冒APP4.2万个
图片来源:中国网信网
在公布的名单中,排名前十名被仿冒的“李鬼”式名称依次为,京东金融、有钱花、拍拍贷、马上金融、借条、宜人贷借款、海尔消费金融、平安好贷、易开花、东方财富。其中,已发现打击仿冒京东金融APP达个,仿冒度小满旗下的信贷平台有钱花和金融科技公司拍拍贷APP的数量均超个。
记者打开部分社交平台和内容分享平台的页面发现,不少年轻人、宝妈受骗上当,少的几千元,多则上百万元,金融诈骗开始向中国广大的互联网网民“伸手”。
有骗子自称是京东金融员工,要求受骗者小杨(化名)扫码下载APP。小杨下载后才发现京东金融四个字中间有三个“点”,即“京.东.金.融”。“和正规的京东金融办理贷款的手续一样,申请流程走完后显示贷款已审批,但因操作失误账号被冻结,让交会员费解冻。”小杨说,“大概交了一两千元,金额也不多,之后又会出现其他系统问题需要再交钱,反反复复,反正贷款是没有。”
记者在某受害者的群聊里结识了鑫鑫(化名),她透露群里被骗的人基本都是借的网贷。“虽然手里没钱,但只要有‘信用’,能借出来钱,骗子一样不会放过。”她表示。
当时为了能多一份兼职收入,她进了一个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