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金融壹账通审慎闯关IPOToB模

本报记者李晖北京报道

北京时间12月13日晚间,平安集团旗下壹账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融壹账通”)正式登陆美国纽交所,股票代码为“OCFT”。公司当天首次公开发行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首发价格10.00美元,虽盘中一度破发,但后市企稳,收盘报于10.08美元,对应市值36.3亿美元。

金融壹账通是首家定位于商业科技云服务平台的美股中概股,也是平安集团旗下继平安好医生、汽车之家后第三家科技类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平安壹账通上市前两次调低了募资金额,最终募资额约为原计划的一半。有业内人士认为,美股中概股今年以来普遍不尽如人意,资本热度不稳定,中概股破发率明显上升,大量机构倾向先上市、再融资。这也成为金融壹账通采取审慎定价的背景,而上述策略在上市首日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股价开局稳定。

“求稳”定价策略闯关

年11月,平安集团将旗下平安一账通、前海征信、银行一账通三大业务整合,金融壹账通就此成形。天眼查资料显示,金融壹账通于年1月获得来自SBIHoldings、软银愿景基金和IDGVentures的6.5亿美元投资。公开信息显示,该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75亿美元。

去年以来,金融壹账通筹备上市的消息就不绝于耳,但在全球经济环境走冷和资本市场信心低迷影响下,地点从港股到美股,时间表屡屡延迟。

有操盘过金融科技中概股上市的券商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低迷市场背景下,好的故事和概念也不足以支持市场信心,更多公司会倾向在募资金额上更求稳妥。“如果团队对自己公司比较有信心,会在IPO阶段在价格并不算太高的时候先取得一个上市公司地位,少量融资和稀释股权,待到市场回暖,谋求再融资,用更低的成本拿到钱。”

从金融壹账通此次IPO的“姿势”看,也符合上述策略。今年12月3日公司在首次更新招股说明书时拟发售万股ADS,并将公开发行价格区间定在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12~14美元之间,最高募资金额约为5.7亿美元。在12月12日再次更新的招股书中,金融壹账通将拟发售数量调整为万股ADS,发行价区间调低为9~10美元,折合IPO最高募资额降为2.6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中概股表现持续疲软。Bloomberg数据显示,截至年11月22日,年上市的29只中概股中,有12只首日破发,首日破发率达41%。对比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赴美上市公司数量创新高,但融资额和价格水平却不及年。

从上述大环境看,金融壹账通此次公开发行的定价策略也较为务实,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其重点任务是先打开国内外金融科技市场。

等待盈利“窗口期”

从市场需求和政策鼓励方向看,金融壹账通的业务定位其实处于金融科技的“风口”——在互联网巨头的挑战,全球金融机构均亟须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但在数字化转型中,部分金融机构缺乏资本、人才及研发实力,无法独立支撑这个漫长且昂贵的过程,因此需要借助外部的解决方案来实现转型。

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在上市敲钟仪式上表示:“全球有17亿个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仅亚洲就有10亿个成年人;中国有近40%的成年人从未获得过消费金融服务,超过40%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满足。”

上述市场缺口成为金融壹账通业务模式的依据。官方信息显示,金融壹账通定位面向金融机构的商业科技云服务平台。公司目前主推的12种解决方案覆盖了多个金融行业垂直领域,包括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涵盖营销获客、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等业务领域,并包含数据分析、智慧经营和云服务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招股书数据显示,年末至IPO前,金融壹账通客户数从超家增至约家客户,累计服务家银行、84家保险公司。自年12月以来,平台协助金融机构客户与其终端零售和中小企业客户达成业务交易量1.8万亿元。

不过由于成立时间仅4年,业务模式偏向toB,金融壹账通面临着该类金融科技公司的共同痛点——前期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的服务企业成为独角兽用时平均是8.8年。官方信息显示,金融壹账通目前尚未实现盈利。

根据招股书数据,金融壹账通年营收为14.1亿元人民币,较年的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年前9个月,公司营收为15.5亿元人民币。而年、年以及年前9个月,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1亿元、11.9亿元、10.4亿元。

此外,目前来自平安集团内部业务在金融壹账通营收结构中仍然占比较重。招股书显示,年、年以及年前三季度,金融壹账通从平安集团获得的收入分别为2.4亿元、5.3亿元与6.8亿元,占同期营收比分别为40.5%、37.3%、43.6%。

根据招股书,金融壹账通方面认为,其公司发展将经历“平台孵化期——平台获客期——高速增长期——利润增长期”四个阶段,目前公司正处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发展过程。由此估算,其迎来盈利的窗口期还有一段路要走。

不过上述模式未来面对的市场量级值得期待。普华永道相关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在消费者端(C端)的创新空间不断缩小并随之细化,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其预测认为,中国科技企业在年市值有望达到40万亿到50万亿元。

来源:中国经营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80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