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伊始,两份重磅指导文件——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和银保监会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相继发布,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发展规划》指出,要坚持“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发展原则,以加强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力争到年实现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
《指导意见》则对《发展规划》进行了细化,从战略规划与组织流程建设、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数据能力建设、科技能力建设、风险防范五大方面,对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予以规范和指导。
特别是,对于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提出了六大方向:一是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打造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推进开放银行建设,加强场景聚合、生态对接。二是大力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拓展线上渠道,丰富服务场景,完善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获得性,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三是提升金融市场交易业务数字化水平,加强线上交易平台建设,有效提升投资交易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四是建设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内容运营、市场活动运营和产品运营能力。五是构建安全高效、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内外部资源整合,建立健全面向开放平台的安全管理机制。六是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提升风险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
可以说,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的必答题,而业务经营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则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命题。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能够获得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金融服务的人群占比约30%左右,整体比率仍有待提升。所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需要在合规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和数字化的手段,去实现金融服务无所不在的愿景,让金融服务形成度闭环,从而提高居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安全性和幸福感。
“作为一家将科技刻在基因里的企业,我们非常希望通过科技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实体经济。针对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面对的不同困境和痛点,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以定制化为特色,为金融机构数字化保驾护航。”融联合创始人、CEO叶大清表示。
五大综合能力,
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作为深耕金融领域10多年的专家型服务提供商,融一直将科技刻在基因里,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叶大清指出,银行数字化转型在信贷领域需要五大支柱,他告诉《银行家》记者,“过去两年我们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和产品资源进行研发,打磨了智能营销和运营科技、智能信贷科技、智能风控科技、智能贷后管理科技、定制化服务科技五大综合能力,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具体说来,智能营销科技可以帮助银行精准获客,基于智能算法模型和深度分析,将流量资源结合营销管理平台和专业的咨询服务,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客户的多层次营销目标。
而新一代智能信贷科技可支持线上一键贷款申请、审批、放款,前端提供App、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