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网
原标题:“高仿”APP捞钱套路:蹭官方、发广告、索取隐私信息
新京报记者罗亦丹陈鹏
元可以制作出一款以假乱真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APP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能离开的东西:买火车票要用,查公积金以及生活缴费也有各式各样的APP。但新京报记者近期调查发现,APP也可能成为坑害消费者的“陷阱”。
从收到的提额短信、诱导下载链接里,不少名称、图标与正版APP相同的假冒APP能够通过用户点击链接下载进入用户手机,再通过缴纳工本费、保证金等方式骗取钱财,这类属于“钓鱼APP”。而另一类山寨APP,其名称、图标虽不完全与正版APP相同,但极其相似,这些APP通过发送广告、收集用户隐私的方式赚取广告费以及用户数据。
在假冒APP与山寨APP的背后,高仿APP的制作已经形成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黑灰产从业者号称收费元,就可以制作出一款足以以假乱真的,而运作10万元,甚至可以将山寨的APP上架主流应用商店。
点击短信却遭遇“钓鱼APP”,平安普惠、中邮钱包被假冒
“一个月前,我收到了一条‘恭喜您获得5万元贷款额度’的短信,署名为中邮消费金融,并附有下载链接。我点击链接后下载了一款名为‘中邮消费金融’的APP,但想要借款时,客服要求我缴纳工本费,我缴纳之后也无法下款,才发现这个APP是假冒的。”1月3日,有网友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7家企业发起成立的金融机构,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拥有合法资质。1月13日,中邮消费金融客服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其APP叫做中邮钱包,不是中邮消费金融,用户需要有一些安全防护意识,如果用户遭遇了这种假冒APP的诈骗行为,其公司有风险部门会去落实,并会对用户做电话回访。
1月11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安智市场应用商店下载到了一款名为“中邮金融消费”的APP,发现该APP的图标、名称均与正版的“中邮钱包”极其相似,打开“中邮消费金融”APP后记者发现,该APP在“关于我们”一栏中介绍“中邮钱包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信贷智能匹配平台”。
但记者发现,该款“中邮消费金融”APP的开发者显示为深圳市酷和权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非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年5月,并在年一口气申请了包括“平安普惠”、“小花呗钱包”、“现金贷上钱”等五套软件信息系统或管理系统的著作权。
事实上,该公司开发的“高仿”APP并不只一个。
1月12日,新京报记者下载了酷和权安开发的平安普惠APP,发现该APP的名称与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正版平安普惠APP一模一样,而打开该假冒APP后,记者发现,其界面与假冒的“中邮消费金融”如出一辙,只是换了一个颜色。
新京报记者登录正版平安普惠APP发现,该APP在首次安装打开后就弹出了“关于谨防欺诈敬告客户书”,内容显示:“近期发现有不法分子伪冒‘平安普惠’或公司工作人员名义,以帮助申请贷款或者帮助提高审批”额度等为由,通过增刷银行流水或预先收取费用等方式,骗取客户钱财,上述伪冒行为已涉嫌信贷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
1月13日,平安普惠官方回复新京报记者称,近期,平安普惠陆续接到客户举报,有不法分子伪冒“平安普惠”公司及工作人员,进行恶意广告短信、电话骚扰。一部分不法分子声称可向客户提供借款服务而收取“保险费”、“手续费”、“担保费”、“增信费”等各类名目的费用,涉嫌诈骗。上述伪冒行为已涉嫌信贷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并已严重损害“平安普惠”商誉及广大客户的合法权益。平安普惠的工作人员不会对外直接使用“中国平安”、“平安集团”、“××银行”名义进行咨询服务;平安普惠绝不会在放款审批通过前预先要求客户打款或支付任何名目的费用;平安普惠绝不会向客户索取短信验证码、银行卡密码等私密信息;平安普惠绝不会要求客户以增刷银行流水、“汇款走账”等方式提升信用。
平安普惠还提醒广大客户,仔细核实可疑人员、可疑网站、APP、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