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学习和工作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虽然只工作了两年,但却成长得非常快,像工作了十年似的;而不少人就算工作十年了,却依然还是原地踏步,几乎没有什么成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走向这样的局面呢?还是说那些成长很快的人掌握了一套不为人知的方法,所以他们才进步如此之快?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背后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工作两年就能积累出十年的经验,而有些人工作了十年却最多相当于别人一年的经验?
想搞清楚这个原因,首先我们就需要了解经验是如何在我们大脑中形成的,并且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的。
经验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你知道吗?
我们大脑当中有大量的细胞,这种细胞叫作神经元,如图所示。
它们彼此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我们每个人因为大脑中突触数量和连接方式的不同,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效率其实都不一样。
打个比方,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座“城市”,神经元像一个个学校、商场、医院这些“建筑”,突触就像“建筑”之间连接的“道路”,道路越四通八达,大脑这座城市的效率自然也就越高。
既然如此,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像为城市“修路”一样,让大脑当中的这些“道路”变得高效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啊,我们人类在胎儿阶段,大脑仅拥有万亿个突触中的很少一部分,出生以后才会逐渐形成更多的突触。每当有新的经历,不管是新的感觉、新的想法还是新的行动,都会给大脑带来改变,神经元会创造出新的突触与其他神经元产生连接,就如同原来两个建筑之间没有路,现在有探险者摸索出了一条路。但这时的突触还是暂时的,还会消失,就如同这条路还不清晰。那么,怎么样才能让突触连接更加稳定?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要想让突触连接得更加稳定,不消失,就要不断地走这条路。重复相关的经历,当同样的突触连接方式重复很多次之后,才会形成相对固定的突触连线。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经验是如何形成的——只有在日积月累地重复做相类似的一系列事情之后,才形成所谓的经验。
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基于对经验在大脑中形成的原理认识,要想做到短时间内学习积累到足够多的经验,要做的就是在我们的大脑中构建一张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我们的大脑“城市”有了路,使学习变得高效起来。
这其实很好理解,就像装修房子有没有先设计好房子装修设计图一样,假如在装修之前就有一张完整的房子装修设计图(个人知识体系),那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整个装修的进度,每次有新的装修材料(新知识)时,会检查新的装修材料对应于设计图中的哪个位置。如果有对应的位置,就增添到相应位置;如果没有对应的位置,就要对设计图进行调整,对装修材料也进行调整,让新旧材料可以更好地融为一体。这样一来,就使得学习的过程变成是一个不断积累、修补的过程了——时间越长,要学的新知识会越来越少,给人的感觉就是学起来越来越快了~
与此相反的是,假若在装修之前,你没有装修图——不知道哪些装修过,也不知道哪些没有装修过,装修到哪里就是哪里,重复装修,或者装修错了再推倒重来,结果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学习经常从“零”开始,学起来自然就慢了。
现在你大概懂了吧。就像此文标题所言,为什么学习要从构建知识框架入手呢?因为这样去学,学得轻松学得好嘛!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能清楚地构建出自己原有经验的知识体系框架。在每次学习新知识时,只需对原有框架加以增补和修正,而不会出现每次学习都不得不从“零”重新开始。
懂得为学习搞“设计图”当然是必要的,不过就像“设计图”会有好坏之分一样,知识体系框架同样也有质量的高低之分,而且,正是个人知识体系框架质量的高与低,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认知水平的高与低,决定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换句话说,为什么有些人工作两年就能积累出十年的经验,而有些人工作了十年却最多相当于别人一年的经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此。
所以接下来,我们是时候该好好谈谈如何构建高质量的知识体系框架了。
基于学习目标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不要忘了在每次开始学习之前我们都需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因为这是我们学习最根本的目的,构建知识体系框架自然也就应该以此为中心而展开。思考一下:学习这块知识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学习什么东西呢等等,据此来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框架。
下面以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展开说明。
小编曾在某世界强公司的广州分中心上班,主要工作是通过电话销售该公司的金融产品。公司人员数量非常充沛,不过流动性也大。工作时间长了之后就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不少,什么现象呢?就是有不少刚进公司实习的准毕业生,实习期间表现都不错,甚至还没转正业绩就比正式员工还要高,然而,等他们转正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之后,业绩却反而不如转正前,很多主管都反映存在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他们之前业绩好是因为想转正所以动力很足,转正后就松懈了?但据多位主管的观察,这些员工并非不努力了,而且就连他们自己也说,“我很努力啊,但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哪里做错了,业绩就是上不去……”非常苦恼。
我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段时期,所以很明白这种痛苦,那我是怎么走过来的呢?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就在于,很多人还是停留在原先的销售话术里,无法将原先产品的销售经验做更高层次的抽象,提炼为如何识别用户、如何挖掘用户需求,以及如何打动用户的一般经验。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原有的知识体系已经满足不了在已经换产品的情况下,帮你实现高业绩的需要了,这时候怎么办?这时候就必须要对原有的知识框架进行拓展了。如何拓展,假如我们在销售原先的产品时,就懂得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在开场时这么说,然后到了介绍产品时又要这样说,结尾为什么该这么说等等,懂得去找到背后的销售逻辑和原理,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走进后面的困境中了。当然了,如果你的目标不是做一个销售高手,什么产品都能销售得很好,而是就卖一款产品,或许不断完善原有的销售知识体系框架就好了。
这就告诉了我们,当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发生变化之后,我们的知识体系框架也要能随之进行拓展,否则就像这些实习生一样深陷困局当中,很难突破了。我们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框架想象成一棵小树苗,当前方竖起了一堵墙挡住了阳光,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必须要生长,长得更高才能见到阳光,道理是相通的,而且呢,这种增长不是凭空长出来的,而是在原有的枝干上伸长出来的。我们的知识体系框架也是一样的,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关键,就是要找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我们固有的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简单的存在,当我们拓展新的知识时要建立在原有的知识上面,是对原有知识体系做更高层次的拓展,只有这样做,新的知识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是成为大脑中那棵知识大树的一部分,为它吸收阳光,提供养分,知识之树才能焕发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发挥出它强大的力量,帮助我们解决一个个的问题。
所以,回到案例中,假如你能将电销话术的知识体系框架拓展到一般销售的层次:用户是谁?他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如何用一句话打动他?
那么,如果公司将你从电话销售岗位调配到网络销售岗位,你的这个知识体系框架就可以很容易让你快速适应网络销售,这就是一个电话销售可以成长为金牌销售的秘诀。
如果进一步,将电销话术知识体系框架拓展到一般营销的层次:用户画像是什么?用户需求分析怎么做?打动人心的文案结构是什么?
那么,当你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哪怕转到市场营销岗位,你的这个知识体系框架也很容易转换为市场营销经理的知识体系框架,这就是一个电话销售可以成长为市场经理的秘诀。
如果再进一步,将电话销售话术知识体系框架拓展到一般沟通的层次: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怎么分类?人性的根本弱点有哪些?说服他人的认知心理学本质是什么?
那么。你的这个电销知识体系框架,就能大幅度地转换为任何层面的团队管理知识体系框架,这就是一个电话销售可以成长为高阶管理者的秘诀。
就是如此,只要你这样做了,哪怕你今天还是一名基层的小员工,两年后你就能领导一些工作年限远高于你的人了。
此外,要想尽快搭建出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框架,这里也给出一个建议: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阅读。我自己就是这么干的。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阅读,可以帮助自己快速建立起关于该领域知识内容的初步印象,而且可以极大地节约后续学习的时间成本。大量阅读的重点是逼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整理出大量的关键词或关键问题。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点或者感到困惑的点,变成一组组关键词或一个个关键问题,然后组织到知识框架树上去。一开始不要在意自己的知识框架树是否正确,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足够专业,反正知识框架是可以随时修正和调整的,重点是培养自己带着整体思维去思考问题,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当然,这时候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软件来帮助我们进行知识建构。
总结:先画整体框架再深入学习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学习掌握到比大多数人都要多的知识和经验?比如那些顾问、专家、高手或达人。那是因为他们懂得学习从构建知识框架入手,这样去学,学得轻松,学得好。快在哪里?快在因为当他们有了知识体系框架之后,就可以从全局角度知道自己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知识存在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侧重点,避免在一个知识点上精力投入过度,不耽误快速开展学习其他知识点的宝贵时间,而且因为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了联系,哪些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是还没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的非常清楚,从而对于那些熟悉的内容能够快速跳过,省去没必要的重复性学习时间。好在哪?好在当有了知识体系框架,就像有了坐标地图一样,当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需要调用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时,就能快速地找到它们,而不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想半天也找不到答案——这就是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力量!
所以,每次开始学习之前,在问完自己「学习三问」之后,我都会从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入手,快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之后再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