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

20世纪80至90年代,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产业分工从产业间垂直分工向产业内垂直分工转变;进入21世纪,经济金融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促使国际产业分工从产业内垂直分工向产业内水平分工转变;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促使国际产业分工从产业内水平分工向社会网络化分工转变。

一、商业资本全球化阶段:以产业间垂直分工为主。20世纪80年代,由于信息技术、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促使国际产业分工发展到了以产业间垂直分工为主的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牢牢控制了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

由于美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是主导全球化的最主要力量,其对外贸易所反映出的国际产业分工演变代表了全球产业分工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因此,通过对美国对外贸易的研究来验证对全球化各个阶段国际产业分工模式的分析。采用美国年、年对外贸易数据对产业间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发展状况分别进行研究,以此反映并验证这一阶段全球分工的演进。年、年美国产业间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重分别为42.13%和51.27%,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分工以产业间垂直分工为主。而且,其产业内贸易部分,也是以垂直分工为主,垂直产业内贸易占全部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分别为79.37%和76.40%。

二、产业资本全球化阶段:以产业内垂直分工为主。20世纪90年代,随着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产业分工发展到了以产业内垂直分工为主的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牢牢占据着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和微笑曲线的两端,而将制造业的低端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位置。在这一阶段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凭借在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把生产的各个环节进一步细分,交给分散在各个国家的子公司生产,提高了国际专业化分工水平。

采用美国年、年和年的对外贸易数据对产业间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发展状况分别进行研究,以此反映并验证这一阶段全球分工的演进。年、年和年美国产业内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重分别为61.02%、91.09%和68.20%,其中,垂直产业内贸易占全部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分别为82.74%、52.49%和84.11%,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分工以产业内垂直分工为主。

三、金融资本全球化阶段:以产业内水平分工为主。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经济发展重心开始转向虚拟经济,这个趋势在我国也比较明显,但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最为典型。金融资本的特殊垄断地位及较强流动性确保了其越高利润率。美国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制造业流向国外且国内出现萎缩,大量就业人口转移到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去工业化”趋势明显。

同时,美国利用“美元霸权”以及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国际贸易投资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实行金融资本的统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倾向使跨国公司把高端制造和部分研发环节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同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化时间、工业侧重部门、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产业间水平分工也得到快速发展。

采用美国年、年和年的对外贸易数据对产业间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发展状况分别进行研究,以此反映并验证这一阶段全球分工的演进。从表3-4可以看出,年、年和年美国产业内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重分别为65.79%、83.83%和83.02%,其中,水平产业内贸易占全部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分别为18.42%、50.11%和69.85%,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分工以产业内水平分工为主。

四、信息资本全球化阶段分工的预测:以社会化网络分工为主。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对全球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支撑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而且也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机遇。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开始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已经不局限于全球价值链垂直分工的一环,而是向水平分工转型并逐步具备逆向创新的能力,同时,发挥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构建由本土企业主导的国内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因此,全球分工呈现出网络化趋势,既包含价值链内分工,又包含价值链间分工,各个企业成为网络分工的节点。

(一)以重构制造系统为代表的新型制造系统将适应大规模定制生产。当前,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为支撑的大规模定制的智能化生产方式将取代现有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大规模定制取代大规模生产。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以成本最小化为首要目标,通过专业化分工、标准化操作、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生产出大量的没有个性的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区别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大规模定制不仅强调产品内部结构的标准化,而且更加重视产品外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2)可重构生产系统替代刚性生产系统。现代工业的刚性生产系统由专用的自动化设备和相应的自动化软件组成,整个系统设计配置大致固定,只能生产单一的、或者相似的产品,其产品生产范围呈现较强的刚性。而现代工业的柔性制造系统虽然具有较大产品生产范围弹性,但只适合小批量生产,且投资大、成本高,系统集成和操作难度较高。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构制造系统将综合刚性制造系统和柔性生产系统的优点,以重复、重排、更新系统组态、更新子系统的方式,快速实现调试和制造,可以适应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二)新型制造技术引发产业组织、产业分工、产业布局革命性变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催生新型制造技术,由此引发产业组织、产业分工、产业布局的革命性变化。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制造模式将从传统的消减制造模式转向叠加式制造。传统的消减式制造模式一般要毛坯、切削、打磨等工序,再组成零部件或产品,而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叠加式制造模式是一次快速成型,直接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

在这种新的制造模式下,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大规模生产的单个产品成本相等,这将颠覆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使中小企业甚至个体生产者变得更加具有竞争力,推动传统的聚集式生产转向离散化、分布式生产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生产组织中的各个环节可以被进一步的细分,垂直一体化的趋势将被契约式、网络化的分包取而代之,产业组织呈现社会化、网络化的特征。

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制造技术,传统的产业集群的空间界限将被打破,并形成网络意义上虚拟产业集群。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制造技术将极大的释放每一个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创新创业、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两化融合以及产业内、产业间的重组融合。融合发展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提高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和组织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两化融合以及产业内、产业间的重组融合,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形成融合型产业体系。

(1)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两化融合。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使制造业的制造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分工方式、管理方式等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断催生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

(2)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内、产业间的重组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推进产业内、产业间的产品或服务的重组融合,这种融合既有产业内不同行业的融合,也有三次产业间的融合,特别是服务业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融合是当今产业融合的主要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发展服务型制造成为可能,制造业不仅仅提供物质产品,而且还提供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完整服务,服务部分在整个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将超过实体部分的份额,融合后新产品将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服务化的发展趋势。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94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