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夏淅
编辑|刘肖迎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相关科技爆发,金融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金融和科技两者的结合,最终目的在于提高金融业务的效率和质量,这也是众多互联网企业争相进入金融赛道的原因之一。
区别于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科技在先、金融在后”的模式,中国平安的“科技赋能金融”更像是另一种模式的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王鹏告诉市界,如果从金融角度出发做金融科技,它的合规性、合法性以及自有资金的安全性方面可能会做得更好。
前不久蚂蚁集团短暂过会时的超高估值,已经体现出资本市场对金融、科技相结合的看好。那么中国平安的未来,也就有了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
年,从保险到综合金融,再到金融+科技
年3月,尚未满33岁的马明哲在深圳蛇口创立了平安——中国第一家股份制民营保险公司横空出世,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征途。
按照马明哲的规划,平安第一个10年做的是保险,第二个10年做的是综合金融,第三个10年开始做“金融+科技”,未来的10年将要做“金融+生态”。
在这个过程中,年起逐渐收购深圳发展银行,到年将其股票名称变为平安银行,是中国平安从保险过渡到综合金融的关键性标志。
深圳发展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商业银行,“”的股票代码足见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历史性地位。
将深圳发展银行收入囊中后,中国平安完成了在“保险、银行、投资”三大综合金融业务的布局,也是从那时起,逐步确立其在金融行业,尤其是保险行业的龙头地位。
中国平安目前高达1.5万亿元的市值和各项优秀的指标,都是其行业地位的印证。
从10月27日中国平安公布的三季报来看,疫情影响下,其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归母运营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4.5%。
和保险行业其他公司相比,中国平安的净利率长期维持在10%以上,年上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有所回落,但仍比另外几家保险行业上市公司高出一倍左右,这就是为何中国平安的净利润长期在保险同行中位居第一的原因。
除此之外,更能衡量保险企业的业绩指标还有“内含价值”。
所谓内含价值,指的是截至某个日期,一家保险公司所有有效保单未来利润的贴现值,针对的是寿险及健康险业务。
而在寿险和健康险之外,中国平安还有财产险、银行、证券和科技等多个业务板块,将这部分业务以一个经调整后的资产净值来体现,再加上内含价值,就能得出一个集团的整体内含价值。
截至年6月末,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内含价值为.74亿元,集团整体内含价值为1.26万亿元,比排名第二的中国人寿高出了亿元,并且自年以来就居于行业首位。
再往细看,中国平安的人均产能同样具有优势。年,每个保险营销人员能够为公司带来6.51万元的新业务价值,属于行业内的最高水平。年上半年的指标虽然有所回落,但同行业皆受波及。
虽然从整体指标到微观指标,中国平安都已经具备明显的优势,但金融业并不是平安故事的全部。
中国平安的科技基因早在发展保险业务的阶段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蓄力生长,并且在年正式成为其定义自我的标签之一。
年,马明哲曾在内部讲话中提到过,中国平安最大的对手是腾讯和阿里。而从目前的业绩来看,其实和蚂蚁集团、阿里巴巴、腾讯控股这几家互联网企业相比,中国平安的净利率虽然较低,但是多年的积累下,中国平安胜在收入规模。
近5年来,中国平安的收入规模远超另外三家的收入合计,净利润总额也始终保持在头部位置。
不论是和保险行业相比,还是和科技企业相比,中国平安都在不同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似乎可以放慢脚步喘口气了,但事实上,中国平安已然开始布局下一步。
02保险行业的“破局者”
从“宏观”到“微观”,中国平安各项数据都不错,但唯独在一项叫做新业务价值的指标上有所不同。
所谓新业务价值,指的是保险公司本年度内销售的保单,预计未来能够产生利润的贴现金额。保险公司每年的新业务价值越多,可以成为未来利润的“蓄水池”也就越大。
年,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首次超过了中国人寿,一直到年,两者的差距仍维持在亿元左右。
但年上半年,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为.31亿元,同比减少24.4%,而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则为.89亿元,同比增长了6.71%,近五年来首次反超中国平安。
如何理解这种反超,还要从疫情和寿险改革的双重影响说起。
招商证券分析师郑积沙曾针对中国平安三季报表示,由于平安卖的是利润率更高、价值率更高的保障型产品,因此对于代理人的线下作业有更强的依赖,疫情下的展业也更容易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寿险改革是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国内寿险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仍然在沿用早期的一套销售模式,存在销售队伍庞杂但整体素质不高、产品和服务跟不上市场需求,以及经营过程尚未数据化这三个最主要的问题,可以概括为“渠道、产品和数据化”。
由此,中国平安的寿险改革从年开始萌芽,年11月正式启动。在“改”和“革”之间,无可避免会对原有体系产生一系列影响,而渠道,是其中最直观的可衡量标准。
众所周知,保险公司的日益壮大基本上可以说是建立在庞大的保险销售队伍之上,但过去“发展下线”“团队提成”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依靠人口红利完成的,这种增长方式逐渐形成了高额的营销成本。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情况显然在发生改变——人口红利消退成为共识,那么保险业的增长就要从依靠销售队伍的数量,转为依靠销售队伍的质量,也就是效率。
具体来说,寿险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渠道改革,而渠道改革的方式就是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和人均产能,过程中也会对销售队伍的规模进行必要缩减。
从几家保险业上市公司的保险营销人员规模来看,年之后有缩减的只有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另外三家仍在扩充或维持营销人员的队伍。
截至9月末,中国平安的代理人数量为.85万人,较6月末再次减少了约10万人,渠道改革还在推进。与此同时,中国人寿个险销售人力规模从年末的万人扩大至万人,二者新业务价值的区别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减少营销人员规模当然也只是渠道改革的表象之一,结合各种信息来看,中国平安同时在产品和数据化两方面发力,也是整个寿险改革中的关键。
疫情之下,中国平安针对业务人员开发的一款叫做“口袋e行销”的应用软件,正在凸显价值。
平安一位业务员告诉市界,她们很早就可以通过这个软件在线上实现会客、签约等一系列流程,公司还会针对业务需求给予业务员不同的指导方案,提高保险业务的效率和专业性。
平安的内勤人员则告诉市界,这款应用软件其实在年前后就已经开始推行,但当时一些功能还在电脑版本上使用,后来才陆续转移到手机上。现在,所有业务员的工作都是以这个应用软件作为入口来开展,疫情期间只能从线上渠道拜访客户,使用频率也有明显的提高。
虽然只是中国平安以科技赋能业务人员的一套基础软件,但在这背后其实是积累多年的庞大数据库,以及2.8万项科技专利中部分应用的体现。
平安方面曾表示,年是改革开始见效的一年。那个时候,寿险改革对金融主业的效果得以显现,中国平安搭建的金融“基本盘”也会更为牢固。
03保险之上,科技王国
如果说保险业务是中国平安的底色,那么科技就是中国平安近几年搭建的新王国。
年元旦,中国平安更是将科技一词注入其品牌标识,由原来的“保险、银行、投资”变为“金融、科技”。
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已经发展出了包括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和智慧城市在内的五大生态圈,力图在保险业务囊括“生老病死”之后,向下延伸医疗产业链,同时横向往“住”和“行”两大高单价生活消费领域扩张版图。
这也是中国平安区别于其他几家传统保险公司的关键所在。
其中以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医疗生态相对更成熟一些,成为金融业务之外,蕴藏巨大能量的一个生态圈。
年,国内有6万亿元的医疗支出,而这一数值预计在年达到16万亿元,11年间有10万亿元的增长空间可以期待。
支撑这种增长的,除了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不断提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目前国内1.12万元的人均医疗健康支出,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留出了很大的增长空间。
但目前的情况是,这片巨大的医疗蓝海中,包括政府、服务机构、患者、医生和支付方在内的五个主要参与方,都存在着一系列痛点。
例如如何让政府高效地对万个医疗机构实施系统化监督;如何缓解服务机构小病大治、大病远治,以及23%的病人集中在0.3%医院的资源错配问题;如何解决患者“3小时等待、5分钟就诊”的看病难题;
另外从医生和支付方的角度,也分别存在全科医生缺口大、医保支付存在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平安医疗生态的出现,正是一个契合各方需求的产物。
“医疗+互联网”的本质是通过科技手段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最终目标是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降低各方的医疗费用总和,是一件对患者、政府和服务机构都有益无害的事情。
从动机上来看,中国平安作为保险公司,同时也是商业保险的支付方,有充分的动力去帮助客户预防疾病、监督医疗机构适度且高效地提供治疗,以降低整体医疗费用。
大环境有了,动机也有了,接下来就是看平安的如何抓住痛点,推动线上医疗。而横向打通政府、居民和服务机构三方,纵向作为医疗行业和科技应用之间的连接,就是一个基本的思路。
成立6年,上市2年,平安好医生虽然还未实现盈利,但收入的快速增长和亏损的明显收窄,意味着距离盈利越来越近。尤其在疫情之下,平安好医生在线诊疗服务的价值得以凸显,更意味着这种模式的可行性,这是作为行业先行者最重视的问题。
当然,作为连接平安寿险、养老险、健康险的医疗服务入口,现阶段流量的大小同样是衡量平安好医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截至年6月末,平安好医生已拥有3.46亿用户,医疗健康生态圈覆盖了超过个城市和1.7万家医疗机构,疫情高峰期间,其互联网平台的累计访问量甚至超过11.1亿人次。
和医疗业务的生长逻辑相类似,汽车、房产和智慧城市几个生态圈都在蓄力,等到各自成熟的时机,他们之间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还是比较值得期待。
当客户通过寿险、健康险等入口进入了平安的生态圈,包括“平安好医生”对应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安好车主”对应的汽车服务、以及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对应的金融服务等等,也就顺其自然地进入客户的选择范围。
反过来,通过其他入口进入生态圈的客户,也可能成为中国平安保险业务的优质客户。
有数据显示,平安集团层面,使用医疗服务的客户和不使用医疗服务的客户,客均金融合同数分别为3.1份和2份,客均AUM分别为1万元和元,医疗生态能为中国平安带来更高价值的客户。
再例如年上半年,中国平安集团层面的个人客户数量达到2.1亿,新增的万名客户中,有35.4%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
集团个人客户的交叉渗透程度正在以可见的速度提升。
有了金融主业极大盈利能力的加持,中国平安在大力发展科技的路上就有了稳固的大后方,可以更从容和稳定。
而从寿险改革和平安好医生接近盈利的发展情况来看,年大概率将会是中国平安调整结束的前夕,那么剩下的就是必要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