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管:行业迈入合规发展期
(一)蚂蚁集团整改进展
1、整改前:消费信贷余额达1.7万亿
蚂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科技服务商。根据蚂蚁集团招股说明书,公司的花呗和借呗产品是中国居民广泛使用的消费信贷产品。截至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约5亿用户通过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获得了消费信贷,公司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为17,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4,亿元。
花呗:花呗是中国第一批为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所提供的数字化无抵押循环消费信贷产品。符合条件的支付宝用户在购买商品时即可使用其花呗信用额度。截至年6月30日,花呗用户的平均余额约为2,元。
借呗:借呗是一个数字化无抵押的短期消费信贷产品。公司推出借呗,供公司平台上积淀了一定信用记录的花呗用户进行较大额消费时使用。
表1.花呗与借呗产品特征
2、蚂蚁整改要求及进展
蚂蚁集团暂缓IPO以来经历三轮约谈,整改要求遍及五项重点业务领域。年11月2日上市前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券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进行首轮监管约谈。同一天内,银保监会与央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强调将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蚂蚁集团当天晚间表示,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随后在第二天宣布暂缓上市。年12月26日,蚂蚁集团被前述金融管理四部门联合进行了第二次约谈,监管部门指出蚂蚁目前在治理机制、法律意识、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五项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年4月12日,金融管理四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就蚂蚁启动的整改工作进展进行沟通,并督促蚂蚁形成了新的整改方案,要求涉及支付、征信、金融控股、审慎监管、基金风险五个方面,与年12月26日的方向整体一致,但内容更为具体,要求更详尽。
表2.互联网金融相关主要法案
表3.蚂蚁集团整改的五个方面
蚂蚁集团主要从消费金融业务整改、个人征信牌照获取和金控牌照获取三方面制定整改方案。综合来看,监管部门对蚂蚁集团的整改要求集中在消费金融业务整改、征信牌照获取和金控牌照获取三大核心问题上,蚂蚁集团公开的整改方案也与此相匹配。消费金融业务方面,监管部门要求蚂蚁集团将信贷金融产品与支付宝断连,常态化管理资管理财业务中的流动性风险,压降余额宝规模以防范风险。蚂蚁集团在公开的整改方案中提出将“借呗”、“花呗”与现有支付业务断开连接,全部纳入消费金融公司,依法合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并加强金融消费者的适当性管理。征信业务方面,监管部门要求蚂蚁集团获取个人征信牌照,在整改方案中,蚂蚁集团明确提出将申设个人征信公司,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金控牌照方面,监管部门要求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严格审慎监管和治理,强化资本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蚂蚁集团作出回应,将申请金控牌照,整体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
表4.蚂蚁整改进程
三次联合约谈明确了蚂蚁集团系统性的整改问题,督促蚂蚁将分散的、不规范的金融业务条线进行规范,理清了蚂蚁集团风险敞口,也理清了监管逻辑和缺失。约谈整改有利于蚂蚁集团强化其立足小微、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也对整治互联网金融行业乱象、树立规范形成全局影响。
图1.蚂蚁两次整改核心要点
监管部门对个人征信牌照的颁发较为谨慎。国务院于年3月15日颁布《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个人征信机构实行牌照制管理,随后蚂蚁集团于年开始了其对于个人征信牌照的申请。年1月,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将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等8家机构设为个人征信牌照申请的试点机构,要求其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但八家机构在随后的检查中均因没有达到监管标准而没有获得个人征信牌照。鉴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敏感性和个人征信市场化实践的不理想,监管部门放弃了为单独的民营机构颁发征信牌照的尝试,蚂蚁集团因此未能如愿。
现有的两家持牌征信机构均为国资实际控股。年5月,为了解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信用信息问题,百行征信作为第一家挂牌的个人征信机构宣告成立。百行征信的最大股东是由央行主管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持有36%的股份,上述试点的八家民营机构各自持股8%,尽管蚂蚁集团的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位于股东名单,但仅8%的股份使其话语权有限。且外媒报道称包括蚂蚁、腾讯等5家股东方拒绝向百行征信提供个人数据,使得百行征信覆盖的用户规模较小,蚂蚁集团也难以利用该牌照施展手脚。年12月,朴道征信个人征信业务许可获批,成为国内第二家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的市场化机构。朴道征信的股东名单中,国有金控公司北京金控集团居首,持股35%;京东数科、北京小米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分列股东二、三位,分别持股25%、17.5%,该结构在百行征信的“国有+民营”的基础上市场化程度更高,弥补了百行征信在此方面的不足。
钱塘征信申请个人征信牌照已受理仍未获批,蚂蚁与国资并列第一大股东。年9月,央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创新性地将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背景下的“替代数据”纳入监管范围,并强调数据服务必须持牌,蚂蚁集团等互联网金融机构对于个人征信牌照的申请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年11月,钱塘征信有限公司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获央行受理。钱塘征信的股东名单中,蚂蚁科技集团和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分别持股35%,并列第一大股东。不同于上述已获得牌照的两家个人征信机构背后的大股东和实控人均为国资,钱塘征信的国资持股人与蚂蚁集团的持股比例一致,一旦该个人征信牌照申请成功,蚂蚁集团将在民营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征信领域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截至当前,钱塘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仍处在已受理未获批状态。
图2.钱塘征信股权结构表
为减小业务风险,蚂蚁集团对消费金融产品进行了关系割离和业务重整。年末,蚂蚁集团根据监管部门约谈要求,分别将“花呗”和“借呗”进行品牌隔离,将合规业务整合到持牌消金公司,以依法落实资本监管。此外,蚂蚁集团还提高了资本金要求,将金融机构与蚂蚁集团共同出资的“联合贷”业务蚂蚁方出资比例由2%提升至30%,并关闭保险产品“相互宝”以化解涉众风险。年4月,蚂蚁集团相关业务与网商银行实现切割,网商银行暂停了支付宝提现和部分转账业务,落实了央行在《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的“银行的Ⅱ、Ⅲ类户不能直接从支付账户入金”要求。蚂蚁集团对消费金融产品的关系重整,有利于减小业务风险、控制高杠杆和风险扩散。
为满足信贷业务规模,蚂蚁消金公司现增资至亿元。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即“蚂蚁消金”,是年6月由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持牌金融机构,主要用以承接蚂蚁集团整改后的消费金融业务。由于以“花呗”、“借呗”为代表的贷款业务规模较大,仅拥有80亿元原始注册资本的蚂蚁消金难以满足发展要求,故需要增资扩股。年12月首次公开的增资扩股方案中,蚂蚁消金拟增资至亿元,亿元的新股由蚂蚁科技、中国信达、舜宇光学、鱼跃医疗、博冠科技、渝富资本6家进行认购,其中中国信达拟出资60亿元,在新股权结构下成为第二大股东。然而年1月31日,中国信达公告放弃认购,鱼跃医疗、舜宇光学两家公司也在第二天宣布暂缓增资计划,致使第一次增资扩股方案搁浅。年11月,蚂蚁消金第二次增资扩股方案公开,并于12月获批。此方案共增资亿元,将注册资本增加至亿元,蚂蚁集团、杭金数科、舜宇光学、传化智联、博冠科技、鱼跃医疗、农信集团认购了蚂蚁消金的新增股份。
表5.蚂蚁消金增资方案
为完善公司治理,蚂蚁集团进行了股东结构调整,实际控制人变更。年1月7日,蚂蚁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