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刘伟光单一的金融科技不代表金融科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经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商业化打下了基础。除了共享经济等互联网特色的经济模式,移动支付的普及还为中国银行业的移动数字化转型打下了基础。

首先,移动支付推动新零售发展,推动消费升级,让金融真正与生活结合;与此同时,移动端成为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型蓝海。

另一方面,近日有关消息显示,年中国的5G商用时代即将到来。5G,意味着移动战略的再一次升级,以新的姿态点爆我们的生活和交互方式,深刻影响金融业的未来。

在近日蚂蚁金服于杭州举办的首届《移动智惠金融峰会》上,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针对当前互联网发展的背景和趋势,针对中国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做出了6点总结,具体来说日前报道已有解释,在此不做赘述。

想说的是,这些新的环境、新的国家战略下,科技推动传统行业都向数据驱动型或者软件驱动型企业转变,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所产生的变化并不止增加了海量的数据,不只是打通线上和线下的连接,而是触及金融业底层基础设施、未来商业模式的变革。

战场总在看不到的地方诞生:技术想象力驱动金融创造力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科技的效应将持续发酵。跨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的角色已经从人们获取信息的“窗口”变成驱动生活的引擎。人们依靠网络获取生活服务,所催生出的场景资源也促使着金融服务不只是原有的金融产品销售与购买,而是全方位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场景中。金融服务从前台,走向了生活的背后,成为一种“生活即金融”的融合状态。

在这里,时间和空间都不是问题,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零售业务推广和处理的最重要的接触点。在这里,“零边际”效应让销售成本趋零,并极大地增强客户黏性。

而与此同时,以创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技术也给金融数字化转型带来很多新的想像空间。

在首届《移动智惠金融峰会》上,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导、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生物核身等技术支持下,银行同样可以获得智慧营销、人工智能投顾、线上身份认证与客户识别、大数据风控、智能定价等科技金融业务的能力,用技术支撑更多的场景和业务量并发。

举个例子,余额宝有这样一个数据:几年前排名中国第一的基金公司用了20年的时间积累成了中国的基金行业的老大,而天弘基金携手余额宝,在蚂蚁金服技术力量的推动下,用三年时间将天弘基金变成世界第一,这就是技术推动变革的最鲜活的例子。

此外,据称,支付宝的资损率已长期小于百万分之一,在蚂蚁金服智能风控大脑的基础上,系统可以7*24小时对每一笔交易进行风险识别,识别速度只需人眨眼时间的1/10,而运用“人脸+眼纹”等生物识别技术后用户身份识别率则达到99.99,超过人眼的97%。

但这并不是终局。技术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现在只是新的起点。

以区块链为例,区块链将会建立信任连接的基础设施,在多方机构跨组织、跨机构的环境下,能够打造一系列的可信服务。区块链技术除了当前的公益、溯源等场景发挥了作用,也将会诞生出金融机构和外部机构连接的新业务场景。

又比如,很多网点可以看到超级柜员机,这是人工智能技术体验的最初始阶段。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贯穿金融业的更多场景、智能客服,智能投顾、人机交互等环节将客户体验会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工智能技术将带来更多全新的客户体验。

银行战略转型:线上线下业务融合的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

因此,面对移动端如此的资源优势,以及创新科技的支持,国内外领先的金融机构在新的战场上进行战略布局时,呈现出几大趋向选择,其中最明显、也是变革最大的是开放式

平台经营,以及分布式计算、微服务化。分布式系统解决了大数据时代高并发的容灾能力,微服务则解决了海量交易和复杂业务逻辑处理效率和敏态开发。它们向上支持着“一个手机就代表一家银行”的平台化移动智惠银行能力。

根据调研,过去几年,国外顶级银行如花旗、汇丰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讨论,其中80%话题都集中在如何构建在云上基于移动终端的未来数字化银行。今天,当生物核身技术、安全风控技术足够强大,意味着银行可以将所有的业务移植到手机端上。未来的手机银行将已经不再只是APP、超级APP的概念,将是融合APP、大数据营销、生物核身、智能风控,交互体验技术,业务运营于一体的新型的全渠道的业务,这就意味着前台能力越来越厚,其位置越来越重要。这相当于,过去银行经营是以车拉万马,而平台化经营将局面转变成为以万马拉车。

这样的平台化模式,既借鉴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销售运营模式,也意味着背后需要一套灵活敏捷、具有强大吞吐量,并能够保证数据一致性安全的分布式互联网架构核心。每一个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机构,都意味着对自身分布式能力体系的建筑。

刘伟光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的核心技术将释放出更多能力给中台。中台将承载着更多的功能。以数据中台为例,今天大数据不再是一个以Hadoop为核心的日志管理平台,也不是以数据仓库为核心的历史数据平台,它将是贯穿银行、保险、金融业的度的视图的数据中台。数据不再只为决策和分析,会更加会用于支撑数字化营销、风控、智能推荐、智能投顾和未来更多的应用场景。数据会成为未来银行业一个新型的资产,各家需要的是一个全行级的大数据中台。

因此,这样新型的中台最重要的核心是能够支撑今天的业务和未来的业务,以及未来不可预料的新型金融业务。

所以,今天的金融机构需要的是一个分布式平台,真正支撑快速迭代、分布式一致性的研发平台,包括数据库、开发平台、全链路分析、压测的业界全栈式技术平台。

“根据蚂蚁自身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已经对当前市场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做出了这些趋势的判断,因此蚂蚁金服展开了覆盖上述环节的全渠道、全栈式技术开放战略。”刘伟光称。

“单点金融科技不代表金融科技的精髓,因为单一技术不足以支撑一项完整的业务,金融机构要完成数字化转型,是有两个必然的环节,一是企业管理者经营者的思想的转变,因为未来,不仅是金融行业,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变成以数据驱动或者软件驱动型的企业,这才是企业未来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以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这点,才能根据每个金融机构自身的特点制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和路径。于是才有了其二:这个过程可以是从前端渠道入手;也可以是从数据平台入手,同样也可以从核心系统升级开始……无论路径如何,最终科技手段将与业务目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刘伟光表示,蚂蚁金服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百分百的数字化企业,而各种自身业务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沉淀和打磨了一系列技术,“从分布式数据库到分布式中间件,从全栈式大数据分析平台到移动开发框架,从金融级生物核身到智能风控平台、从人工智能到拥有最多专利技术的区块链平台,我们的技术是可以完整的加速客户在各个方面,各条路径上的转型过程。全方位科技开放,才是蚂蚁金服秉承的科技开放策略,并且是与市场友商相比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据介绍,过去,蚂蚁金服曾经历了较为彻底的技术开放历程,这个过程开放的技术包括底层的中间件、数据库、人工智能、区块链,到上层的风控和生物核身等,但刘伟光表示,“在这个开放过程当中,我们认为开放这么多技术,仍然不够彻底,金融行业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与行业生态伙伴共同解决。”所以在年的12月份,蚂蚁金服一个新的计划,即正式开放了网商银行的银行核心系统,从而实现了开发战略中的从基础架构再到核心应用,打造业界最强开放战略。

在技术开放的战略上,蚂蚁金服科技开放更强调全局的开放,金融领域纵深度的深耕细作,并且坚持完全自主研发、自主可控,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有的技术都来自于我们自身的实践,自身金融业务创新的背后支撑和积累。因此蚂蚁期待通过技术开放和更多金融机构和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携手一起推动数字转型的进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61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