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发布D1运营车辆或迎来平台代工厂

滴滴、比亚迪联手打造D月16日滴滴与比亚迪的一则消息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滴滴与比亚迪联手打造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正式发布。这标志着平台与车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历史转折,在此之前车企已经发展到了瓶颈期,新模式的产生是否意味着车企将走向新的黎明。简单了解一下滴滴D1这款纯电动车,它所使用的是刀片电池,轴距为mm,并且还针对用户和司机设计了多项人性科技配置,把舒适、安全和智能做到了淋漓尽致。可看出D1是一辆纯粹为共享出行而服务的定制车辆,它的客户群体是千万网约车司机,服务对象为5.5亿用户。它也是滴滴首次推出的“硬件产品”,不同的是这样一款硬件产品对于车企来说是企业的全部。这款车的价格想必是许多人非常关心的,但滴滴表示这款D1并不会对外发售,用户只能通过打车打到D1,司机只能通过金融租赁的方式获得D1,目前具体的租赁方案还未公布。纵使D1有很多人性化功能,但是这款车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是一辆电动车这么简单,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出现平台联手车企共同打造汽车的先例。它所带来汽车主机厂与共享平台之间的格局的变革,甚至可以重塑整个汽车行业。至于为什么这么说?看完下面的内容你就会获得答案。现阶段车企的造车成本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汽车的制造流程说起,大多数人认为一款车的的成本只有原材料部分,车企会有非常高的利润空间,实则不然。一款新车型的出现是需要车企通过前期的市场调研、中期的产品设计制造及后期的宣传和销售几个环节构成。新车的制造成本远不止是中期汽车研发和制造的成本,还需要包含大量的前期及后期的费用及风险。通常车企想要制造一款新车时,会在前期市场调研投入费用几千万不等,而这笔费用通常是用户看不到的,但是对于想要造好车的车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支出。结合市场调研结果与车辆成本预算研发出一款符合市场调研预期的车型,再将此车量产。量产完成后还没有结束,车企要尽快将新车铺货给经销商,这其中就需要再承担铺货渠道的费用、市场宣传的费用还有大量库存的风险。但是在新模式下,车企只需要承担汽车的产品设计、生产业务,极大程度上简化了车企的造车流程,降低了车企的其他业务的费用成本与时间成本。平台作为“甲方”招标这次平台打破了这个“规律”,平台承担了市场调研、产品宣传及销售渠道的角色。通过D1可以看出,滴滴平台拥有5.5亿用户及千万司机的用户群体,滴滴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总量自然不在需要通过外部渠道获得市场调研报告,只需要对平台数据统计分析即可完成车企需要“大费周章”的调研工作。未来滴滴将实现软硬件打通,通过数据导向完成产品的18个月快速迭代。当滴滴把市场调研的结果,打包成需求就可以向市场“招标”,车企们会给出报价,滴滴就可以实现过去的被动选车模式,转变为平台想要什么样的车,厂家给造什么车的转变,形成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平台通过这样的转变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与此同时平台还包揽了汽车生产出来的渠道和宣传业务,当比亚迪按照滴滴的要求生产出D1后,车企不在需要担心车辆的销售问题,平台将消化掉所有订单,像滴滴这样的平台凭借海量的用户资源,完全不用担心库存和消化问题,这又为车企造车去掉了一项业务成本。未来车企的转型方向纵使平台通过自身的优势简化了车企的生产业务及成本,但也相当于砍去车企的“手脚”,让车企变成了没有感情的“造车机器”,汽车制造成本降低的同时,整车利润也会随降低一半。而平台包揽了前、后期的业务,只需要付出原来一半的购车成本。那问题就来了,车企岂不是“血亏”,自己的手脚业务没了,利润还减少了,凭什么给平台造车。车企当然不会没有好处,从滴滴的诉求可以看出,滴滴计划在年要实现在路上行驶万辆共享定制车的目标,这一百万辆的史诗级大单对于即便是位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第二的比亚迪来说也是非常诱人的。比亚迪去年全年总销量为22.95万辆,这一订单如果实现的话会使比亚迪的销量直接翻倍。滴滴的万辆目标并不是信口雌黄,截止19年底,滴滴平台不包括燃油车,光纯电动车的注册数目已经高达96.9万辆,占全国的纯电动车总保有量的31.1%,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不断的增长当中。车企转型对运营行业的影响那么目前在市场还有多少个“滴滴”呢?答案是很多,每一家“滴滴”都在营运着不同的细分市场,或者在同一市场相互竞争,如货拉拉、快狗、神马出行、高德打车等等运营平台,这些平台在市场中扮演着人和车之间的“纽带”。每一家“滴滴”都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市场体量,每一个“滴滴”都有着海量的用车需求,在趋势的推动下必然走向造车的道路。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逐渐走上正规的同时,车企们的日子却显得没那么好过,从销量上可以看出目前新车的市场比较一般。要想实现业务的放量增长,车企迫切需要与“滴滴”们的合作,尽快业务转型。在乘用车定制业务已经由滴滴和比亚迪开出了先例,以舒适、安全及智能为造车的重点需求,由于乘客的使用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乘用车的定制比较复杂。而商用车定制业务更具有同质化,由于商用车使用环境相对单一,用车需求也较为简单直接,最重要就是提高车辆的性价比。另外所有的运营车辆都需要合理的监管措施,但是在目前商用车的监管较为混乱,定制车辆可以通过车联网的技术手段,使得商用车运营监管更加合理规范化,这也是未来定制商用车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当然任何一款车设计都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撑和市场调研结果,但作为平台最缺的就是数据。每一家“滴滴”都积累了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司机总量,这类平台或许只需要照搬滴滴的模式就可以再次实现平台与车企之间的共赢。平台的订单需求量也是十分巨大的,平台的订单需求一定也会让其他车企“蜂拥而至”,实现新能源运营车的增量,或许这种商业模式将成为新能源运营车增量的历史转折。总结经过分析来看,滴滴和比亚迪联合造车模式并不只是推出一款车这么简单,它背后的逻辑足以改变整个汽车行业。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实现行业、车企、平台和消费者的四方互利。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已经发展到了瓶颈期,增量非常困难,车企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然要转型,接受新模式,实现市场的良性的良性循环。当然滴滴与比亚迪之间的合作背后的逻辑远不止这些,还会涉及到很多相关的金融模式。还是那句话,透过现象看本质,D1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本文来源:电车资源陈士坤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08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