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大绿金院王遥构建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高

  

  

  王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目前,绿色金融体系更侧重对“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而转型金融会针对“棕色”领域转型提供资金支持,覆盖钢铁、水泥、煤炭等碳密集行业,并提出更严格的信息披露与转型要求,引导和督促棕色领域转型发展,与绿色金融形成合力,加速全社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进程,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要求,在全球绿色经济复苏、“双碳”目标提出的双重机遇推动下,中国坚持以绿色金融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通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全国乃至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为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与此同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   1

  何为“转型金融”

  国际上对于转型金融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经合组织(OECD)在年提出“转型金融”(transitionfinance)的概念,即指在经济主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进程中,为他们提供融资以帮助其转型的金融活动,涵盖了向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全部金融活动。狭义上讲,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目前国际上对于转型金融的界定主要是指对于棕色产业和碳密集产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主要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年9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在发布的《为可信的转型提供融资》的报告中,将“转型”概念侧重于如何将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轨迹与《巴黎协定》的目标要求相匹配,并且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气候减缓转型”。年12月,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发布《气候转型金融手册》,同样   我国近年来围绕转型金融也展开深度研究和布局。人民银行持续加大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制定力度,组织开展建筑、建材、钢铁、煤电、农业等领域研究,目前已初步明确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此外湖州市通过标准、服务、平台、风险、生态、配套等多角度全面布局推出中国首个区域性转型金融发展路线图,服务区域内产业低碳转型。在转型金融产品实践方面,年6月,上交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年修订)》明确指出,低碳转型公司债券是指募集资金用于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公司债券;当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明确了转型债券是指为支持适应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募集资金专项用于低碳转型领域的债务融资工具。在政策和标准的支持与引导下,年我国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发行主体均为发电行业;年,转型债券、低碳挂钩债券等创新产品面世,我国转型金融实践向更深层次推进。

  2

  “双碳”目标下的转型金融可发挥关键作用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最新测算数据显示,为实现我国年“碳达峰”目标,自年起累计绿色投资需求的保守估计为14.2万亿元人民币,绿色低碳转型的资金需求量巨大。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显示,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若要实现我国对外承诺的到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应提高到25%,则必须平衡好非化石能源持续增长和化石能源控量降碳的步速问题。在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能源、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型金融将发挥关键作用。

  转型金融为我国碳密集行业和棕色资产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投融资渠道。“双碳”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支持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高碳行业和企业的低碳转型项目存在前期资金投入大、成本回收时间长、初期回报速度慢等特性,因此需要融入资本长期、稳定的支持。转型金融可为煤炭、煤化工、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的资金需求提供投融资渠道,在推动绿色发展的同时避免对碳密集产业“一刀切”撤资而引发的新生风险,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转型金融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绿色化的有效路径。能源结构绿色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相比于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已实现碳达峰的发达国家,我国目前还处于碳达峰的前期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依旧依赖煤炭和煤电行业的持续经营,一步到位、彻底摒弃化石能源的模式并不可行,绿色清洁化发展仍需逐步转型。在现有条件下,转型金融将对中国能源转型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更清洁的能源或开发更低碳的技术实现逐步过渡,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目标的分阶段实现。

  3

  加快构建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高效协同体系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为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提供了便利渠道,而转型金融的应用可有效补充绿色金融所无法完全覆盖的高碳领域范围。目前,绿色金融体系更侧重对“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会忽视传统高碳排放行业的绿色转型。而转型金融可以针对“棕色”领域转型提供资金支持,覆盖钢铁、水泥、煤炭等碳密集行业,并提出更严格的信息披露与转型要求,引导和督促棕色领域转型发展,与绿色金融形成合力,加速全社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进程,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可协力丰富金融供给。人民银行初步确立“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即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与市场定价“三大功能”,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金融机构监管与信息披露要求、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市场体系、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五大支柱”形成我国绿色金融支撑。而构建完善针对高碳行业转型的转型金融体系,将通过精准、科学、高效支持高碳领域及尚无最优替代技术的传统领域发展,弥补绿色金融对转型领域覆盖不足、难以全面落实转型发展需求的困境,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提质扩面。

  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可协同完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基础设施承担着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保障金融市场规范交易的功能,是维持各市场主体经济活动高效运转、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一方面,可推动金融机构全面重视因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完善环境压力测试方法学、有效强化金融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升财务风险、环境社会与治理风险及洗绿风险的识别、预警与处置能力。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推动金融和“数据”的融合,加快构建科学精准的绿色效益核算与计量方法学,对绿色主体、绿色项目环境效益有效监测,同时建立健全的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账户管理和评价体系,以及相应数据库,既有助于企业有效监测自身经营的碳排放,精准进行工艺研发和升级改造,也有助于金融机构基于碳排放数据库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转型金融工具创新,为碳密集行业提供更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促进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4

  新时代下转型金融发展展望

  绿色应当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站在新的发展阶段,转型金融可通过以下多方面的发展与完善,与绿色金融汇聚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一是完善转型金融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碳核算体系、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激烈约束机制、评价体系等相关标准,逐步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政策,可为市场相关参与方发展转型金融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绿色金融顶层政策形成有效衔接,从而引导更多资本支持碳密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方向,建议尽快推出转型金融支持目录,为金融机构、企业等市场参与者提供行动指引。同时,还应建立转型金融法律体系,明确市场参与方相关权利与义务,为转型金融发展划清红线。

  二是创新多元化的转型金融产品。创新转型金融工具将更好地解决碳密集企业的融资痛点和难点,促进社会整体减排。目前,从监管层面仅推出SLB、转型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转型金融工具,市场实践包括SLL和转型贷款等。为满足市场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建议监管层面可参考《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原则》等国际原则推出更多转型金融工具指引,在保险、证券、基金、信托、融资租赁领域开拓创新转型金融工具,为市场实践提供参考。市场层面应继续创新实践更多转型金融产品,推出“市场首单”,以形成市场示范效应,推动金融支持社会低碳转型,更好地解决碳密集企业的融资痛点和难点,促进社会整体减排。

  三是健全转型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为有效应对转型金融风险,建议监管机构健全环境风险压力测试体系,推出相应风险管理方法学和应对工具,重视对高碳资产的定价和风险分担机制模式的探索、ESG风险因素与现有评级模型的融合、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转变和相关方法学的研究应用与组织架构转变及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建立起健全的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账户管理和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数据库,既助力企业有效监测自身经营的碳排放,提高整体效率,也推动金融机构基于碳排放数据库进行有效地风险管理和转型金融工具创新,引导金融机构测算高碳资产风险敞口,优化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有效覆盖转型风险和气候变化金融风险,为碳密集行业提供更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金融机构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征和风险偏好,将转型风险纳入其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分析系统等。

  四是重视转型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从整体市场需求来看,我国转型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未来,金融机构和企业与可积极与高校、智库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权威的师资力量,通过定期举行全面的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课程培训、学术讲座等方式,鼓励技术援助与知识共享,引导从业者和利益相关人员熟悉业务的流程和规则,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培养并储备转型金融领域专业人才,以引导市场正确理解转型金融的基本理念。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本文源自:当代金融家

作者:王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09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