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获客到活客,银行该如何解决行业痛点,提

互联网本质上是个流量生意,跟线下做生意花钱买店铺获客,然后卖货盈利没有本质的差别。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金融服务不再局限于柜台和网点,而是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

以移动支付、手机转账、线上理财、线上贷款为代表,具有“随时随地、知我所需、量身定制、高效便捷”特性的线上金融服务正在改变银行业态。

但新形势下,银行营销面临着2个方面的痛点:

品牌层:对客户识别分析具有局限性

营销层:销售低效,客户流失

种种问题之下,银行的获客难问题愈发尖锐。

获客是商业机构经营的重点目标,获得的客户越多就代表占据的市场基础份额越高。

因获客引发的问题有很多,比如,传统渠道获客能力是否缺失?网络渠道到底是不是银行获客利器?

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以下内容摘自图书《银行数字化营销与运营》)

01.银行获客VS零售业获客

在零售市场的发展中,人们总想找到一种核心方法论,从而稳定支撑业务发展。但依靠传统分析总是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零售市场需求的走向。例如,谁会想到新上市的喜茶会瞬间在无数年轻人中引爆?

零售端的市场就是这么多变,爆点、燃点、痛点、痒点在零售市场轮番显现。但不论市场怎么变化,产品、服务、品牌总要围绕着要获得的客户来开展设计,被变化蒙住双眼不如好好看看自己的客户是谁,以求随时抓住客户变化的需求。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获得什么样的客,为什么要获得这样的客,是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如果银行还是粗放地认定“有钱即是客”,恐怕未来的路会越走越窄。

很多人都说,大众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平凡”。这种判断或许没有错,大家都在追求不平凡,所以这种“极力争取不平凡”的时代态度造就了国内异常活跃的零售消费观。

也许对注重体验感、专属感的消费心理学的探究将成为零售业务发展的基础动力。银行的获客也离不开对零售消费者的理解洞察。

回到银行获客的问题上,大型银行发展至此,使用传统方法能获得的客户基本上都已经获取到了,而那些还没获取的客户再怎么拼搏估计也获取不到了。所以银行才想到不断通过新产品、新服务去迎合市场。但是这些新产品、新服务采用的却是旧方法、旧面貌,获客效率可想而知。

以手机银行为例,无论如何迭代,它的初始逻辑都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以存量客户为主的服务型工具,因此手机银行虽然是一个可以远程下载的App,但通过互联网获得新客户的能力非常有限,基础的定位决定了基础的获客效率。所以对传统商业银行来说,获客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改变让那些对你毫无感觉的人心动”。

如果商业银行真的希望依靠互联网实现金融业务上的突破,最先要明确的是网络金融的业务边界:到底是以工具软件的逻辑去发展存量客户,还是以互联网内容运营的逻辑实现用户增长?

就获客来说,银行在网络金融方面绝大多数资源投入、产品服务设计,都应该围绕“用户流量”去开展。

这样一方面可增加运营的基础流量,降低平均流量的获取成本;另一方面可提高流量的转化率,降低流量流失率。

在守住零售流量底牌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构建B端生态,否则互联网战略总是拆东墙补西墙,留不住用户。

银行获取新流量难的另一个原因是银行本身没有高频的服务场景基础。而金融账户的服务,更多是被动等待客户发起需求,而不是主动去营造服务频度。

同时,银行过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2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