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和思维模型,脑袋清楚真的可以

曾经很多赖以生存的技能,已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湮灭,例如曾经的司机、打字员,当今正在被替代的会计、翻译、营业员等,其他看起来高阶的核心竞争技能,也因社会的快速学习资源而变得大众化……

人的“技能型核心竞争力”正在被弱化,然而,即便技能方面相差不大的个体,仍会在赛马中脱颖而出,那是因为他们的“品质型核心竞争力”,其中“脑袋清楚”、做事靠谱可能成为助其成功的重要品质,这与其底层逻辑和思维模型有密切关系。

先看什么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就是你最原始的“初心”,是思考问题时最先的核心切入点,底层逻辑往往是朴素的,例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打人是不对的”等等,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决定了一个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他的思维“正不正”就来源于其底层逻辑,如果有的人底层逻辑就歪了,他做人做事肯定都是歪的,比如老赖们就认为“我凭本事借的钱,干嘛要还?”,而锤子科技身负6亿债务的罗永浩发文表示,绝不主动走破产清算之路,即便是卖艺,都会偿还债务,在他看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珍惜信用还能东山再起。因此,思维模式和行为选择的差异根源在于其秉持怎样的底层逻辑。

根正才能苗红,创业也要先清楚靠什么底层逻辑来创造价值

滴滴打车的创始人程维说“遇到任何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去想,最关键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市场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平台的生存价值,就看你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打车软件出现之前,3分钟以内很难在路边等到一辆出租车。有了滴滴打车,你在房间里有70%的概率3分钟以内叫到一辆车。用户得到的不仅是便利性,更是确定性。什么是用户体验?便利+便宜+确定=爽点。这就是滴滴打车的底层逻辑。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说:“餐饮业的底层逻辑不是好吃,而是服务,也就是舒服。”做餐饮,你不可能长期保证自己做的东西合所有顾客口味,因为重口难调,口味也难以标准化,但是服务却可以。所以海底捞的底层逻辑就是想方设法做好服务,所有的考核和激励也是围绕服务进行。扩展阅读:海底捞的秘诀不只是服务,而是股权激励,最终是企业家格局

芬尼科技的裂变式创业,成为湖畔大学的一号案例,并没有太多玄妙,核心是设计了“人民币投票”的做法,其底层逻辑是尊重人性。扩展阅读:前沿:芬尼科技的裂变式创业—马云湖畔大学一号案例

商业领域的各种模式,看起来错综复杂,但解读背后的底层逻辑,都很简洁明确。比如:

腾讯的底层逻辑就是“用户体验”,腾讯员工的动作靠两个东西来约束,一个是KPI,另一个就是“用户体验”这个核心价值认知,而且用户体验大于KPI;

阿里巴巴的底层逻辑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用各种办法吸纳、调节流量帮商户做生意。

麦当劳的底层逻辑就是“快”,背后做的很多标准化、流程化都是围绕着“快捷”进行;

苹果公司的底层逻辑就是“极致的人机交互体验”,所以苹果的产品设计都是“体验优先于性能”;

小米的底层逻辑就是“极致的效率和性价比”,这也是为什么雷军总是强调“硬件毛利不超过5%”;

不管是罗振宇的逻辑思维还是樊登的读书会,他们的底层逻辑就是分享知识,不断学习,在此基础上才有了粉丝沉淀和付费。

成功的企业,总是围绕底层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设计很多功能,想出很多办法,建立很多模式等等。

再看什么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是人凭借外部活动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着的基本的概念框架、概念网络,是思维活动特征的总和或整体,它体现了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一种符号性能力,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某种规则。”

这个概念过于拗口,我们说形象一点:我们出生的时候,思维很简单,头脑中只被点亮一个点,那就是饿不饿,好不好吃;慢慢的,我们点亮了第二个点,认知了它烫不烫、冷不冷,然后有了第三个点,色香味、口感怎样,第四个点,营养成分怎样,是否健康,第五个点,热量多少,是否会胖……

通过不断的成长,我们头脑中被点亮的点越来越多,继而会出现无数概念的链接,那么我们的大脑更像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立体的、网状的结构,这个时候,我们思考同一个问题,就会拥有更多的视角,产生更多的解决方案和更精确的观点,思维就会越来越全面和成熟。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思维模型的建立和完善。

举个例子:HK的年轻人整天闹腾,很多网友可能只从一个点去思考,干嘛不去抽他丫的,可是,思维模型更加全面的,可能会从更多角度考虑,比如问题的产生根源、管理层的职责划分、制度的示范作用、美国等国际社会的掣肘、当地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保护等等,当在你的头脑中有充足的知识构建起更完善的思维模型,那么你面对问题时自然而然就会从更多角度去认知,并提出更加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仅是义愤填膺。阅读历史时,也可以史为鉴,博古通今(扩展阅读:职场:从岳飞一心精忠报国看职业成熟度,当思维的点不断被串联成网,如同打通“任督二脉”,我们的头脑会更加清晰,心境也会无比透彻,少了一些“想不开”,多了一些“最优解”,整个人都会变得更加清楚而有力量。

那如何去完善我们的思维模型?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完善我们思维模型的过程。

行万里路不是去旅游,而是去“实践”,去“经历”,随着我们不断长大,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多,众多直观的认识和经验会在脑中点亮,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也是这个道理。

还有比实践更快捷的方法,那就是读书。因为实践是自己一件件去遇到、经历,不但慢,而且成本很高,往往头破血流我们才认清一个道理。但读书不同,它是直接获取各方大拿在常年的实践和奋斗中所总结的精髓,直接为我所用,因此你可以很年轻,但饱览群书后也可能很渊博老到,别人摸爬滚打头破血流才获得的人生精髓,你直接拿到,这堪称作弊啊!而且这种作弊,不是被禁止和嘲笑的,而是被鼓励和赞扬的,天下还有这么便宜的事,所以为什么不多读书呢。

当我们面对世界上各种现象,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扰,我们读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它能够帮我们对生活中的现象予以归纳和解释,使得我们不因为现象所迷惑。其实每个人的成熟都伴随着他对外部世界解释能力的加强,所以当我们能够解释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更有安全感。

当然,读书也不是万能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它还是需要配合人生实践过程的领悟,因此,“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应相辅相成。

不忘初心,让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96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