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我退休以后想找一个好大学,学数学

昨天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采访全网刷屏,信息量很大,里面不乏真知灼见。老实说,今天才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脑子都没有消化吸收完。

先说感觉,看完采访后,我首先就是觉得任正非确实牛逼,而记者确实…

媒体采访嘛,这就像是说相声,光郭德纲厉害不行,还得要有个于谦捧哏才过瘾不是。

再就是任正非所说的内容里,有两个部分是非常打动我的,一个是他对美国的客观姿态,不论是苹果手机、谷歌,还是对美国企业和欧洲企业的辟谣,都表现了任正非、华为的跨国巨头的大风范;

还有一个是任正非对我们目前非常短视、浮躁和缺陷的部分的批评。

下面,在上正菜之前,先来点开胃小菜。

方舟子,这个人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是个什么角色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理越辨越明,其实他代表谁,为谁说话,在图谋什么,很多人都一清二楚,就是他本人对这点和他自己的结局也应该是明白的,这个不必多说。

还是那句话,性质变了,人心坏了无药可救。

“如果备胎好用,何必等到胎破了再用?”这句话就暴露了方舟子的无知,任正非说他不理解还是太客气了,当然任正非也犯不上对他不客气是吧。

如果都用“备胎”,就是体现了你们所说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最主要目的是想做孤家寡人,我们想朋友遍天下。因此,没有像他想象的“备胎好用,怎么不用”,他不理解我们的战略思维。我们不愿意伤害朋友,要帮助他们有良好的财务报表,即使我们有调整,也要帮助。我刚才也讲到,我们没有和美国公司表明不用它们的器件,而是希望美国公司继续能给我们供货,我们共同为人类服务。在早期,我们还把芯片这方面的开发心得告诉对方,甚至研究成果,我们自己不生产,交给对方生产,要不然全世界的供应商怎么对我们那么好。“备胎好用,为什么不用?”备胎、备胎,胎不坏,为什么要用?

所以,水平不够的人,就是竖子不足与谋!

海思总裁何庭波的信刷屏的时候,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就表示,消费芯片一直就不是备胎,一直在做主胎使用,哪怕早期K3V2竞争力严重不足,华为也始终坚持打造自己芯片的核心能力。

任正非说,自己的用一半,国外的用一半,哪怕自己的成本低,也要采购国外企业的,这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全局战略,大局一盘棋,不能只看一城一池。

我觉得有时候不分青红皂白,一竿子打过去打的都是矮的人,其实高的人打不着。媒体应该要理解,美国企业和我们是共命运的,我们都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美国大量的零部件、器件厂家这么多年来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前天晚上,徐直军半夜两三点打电话给我,报告了美国供应商努力备货的情况,我流泪了,感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华为用三十多年满世界交朋友的意义,谁能体会呢?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

实际上,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磨豆腐”的精神,追逐p2p、房地产、金融等泡沫会让我们付出错失未来的代价。

科技的追赶不像是搞基建、砸钱就行,科技需要的是拿人来砸,需要无数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人才的智力劳动才行。

任正非曾经说过,“我退休以后想找一个好大学,学数学。”

我曾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了数学的重要性,听说现在数学毕业生比较好分配了。我们有几个人愿意读数学的?我不是学数学的,我曾经说,我退休以后想找一个好大学,学数学。校长问我,学数学干什么?我说,想研究热力学第二定律。他问,研究用来做什么?我说,想研究宇宙起源。他说,我很欢迎你!但是我到现在还不能退休,还去不了。

他表示,中国要踏踏实实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脑科学……各方面努力去改变,我们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能站起来。“其实原子弹的核反应链式方程,初中生都学过,但是做成原子弹可不那么容易。基础科学看起来道理很简单,实施起来非常难。所以,在国外某项东西可能看起来是很小的发明,但是发明中套发明,再套发明,是数千项专利、上万项专利支撑了一个小小的零件。”

而我们在基础理论人才上的积累还不够,为什么不能吸引国外的人才呢?“大家要想到,东欧国家都比较贫穷,但是美国大量的领袖、科学家、金融家……都是东欧人,我们为什么不大规模吸引东欧人到中国来,或者在东欧建立各种研究基地?所以,以中国为中心建立理论基地要突破美国的重围,眼前这个方式比较难,因为中国在基础理论上不够,这些年好一些了。”

其实,早在五十年代,我们就规划了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四个急需大力发展的领域,当时的科研成果也出现了不少。比如在年,我们就已经弄出了晶体管,与美国也相差不了太多,而后来制造出来的集成电路也几乎和世界同步,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的科研人才和基础理论人才的能量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现在华为的手机之所以进步这么快,就得益于它们的战略“备胎”,任正非说,因为我们网络建立的战略备胎没有用,就划给了终端,终端一下如鱼得水,每三个月换一代——主要是数学家的贡献,当然还有物理学家做光的三色传感器。“其实中国五十年代也有很多原创科学家,但是现在都是毛毛糙糙、泡沫化的学风,这种学风怎么能奠定我们国家的基础科研竞争力呢?所以,还是要改造学风。”

现在的学风很多都是跟着热钱跑的,肯坐十年冷板凳的人能有几个呢?但如果我们没有甘心坐十年冷板凳的理论人才,又怎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突破?

比如海思做芯片用了多少年,年,成立5年的海思推出K3V1,余承东说它竞争力严重不足,换句话说就是性能落后太远,nm的制程,结果一推出就是惨败。海思不服输,磨剑三年后再推K3V2,又因能耗高二被用户讥讽为“暖手宝”,华为的D系列手机的惨淡与此不无关系。有人说阿里当年做云是顶了多大的内外压力,但海思那些年的压力面前又算什么呢?

如今7nm的麒麟那么风光,要知道那是海思铁军无数个日夜奋战拼出来的,所以说成功从来不是侥幸。后来雷军也要做芯片,看看小米“澎湃芯片”的现状就知道了,芯片的门槛不是一般的高,这不是拿钱砸就够的,“芯片光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要认真读书”,背后需要很多的积累和沉淀才行。

“未来,我觉得人应该擅长运动、擅长音乐、擅长绘画,也应该擅长数学。数学关乎未来,数学关乎全球化,数学关乎人文…”

年9月份,阿里巴巴曾搞了个全球数学竞赛,数学曾考了1分的马云表示,“从更长的维度看,数学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稳,上面的一切都不会产生。这么多年,我们给予基础数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985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