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浇灌金融活水湖北贷款余额年均增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阳春

  9月以来,在武汉天河机场,第三条跑道正在加速建设中。该项目建成后,天河机场有望成为中部首个、全国第七个拥有三条跑道的机场。这背后,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该项目后,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快速完成10亿元授信审批。

  经济行稳致远,金融发挥重要的资金保障作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年8月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新增亿元,同比增幅为12.11%,增速高于全国水平。与年8月末各项贷款余额亿元相比,十年来翻了近两番,年均增长超两位数,达11.3%。

  把资金留在县域、用于县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监管部门引导金融业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小微企业、“三农”等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推动普惠金融落实落地。

  湖北银保监局负责人介绍,十年来,全省县域贷款增长3.9倍,涉农贷款增长3.5倍,小微企业贷款增长4.7倍,“支农支小”成效显著。

  恩施州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茶基地,“恩施玉露”“利川红”等茶叶品牌闻名遐迩。当地的茶企规模普遍不大,资金需求“要得急、周转快、频率高、周期短”。近年来,当地农商行根据茶产业市场主体特点,推出“一次授信、循环5年、急时提款、闲时归还”的“硒茶贷”,向近家茶企授信4.4亿元,帮助当地老百姓依靠茶产业脱贫致富。

  十年间,全省金融机构持续为脱贫致富注入强劲动力。聚焦38个脱贫县,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亿元,支持75万脱贫户发展生产。

  在监管部门引导下,更多的资金留在县域,用在“三农”和小微企业。目前,全省县域存贷比从年的46%提高至65%。

  全省着力构建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5%以上增速。省级层面及有关市州建设了“鄂融通”“汉融通”等信用信息平台,推广扫码授信等“不见面”服务,贡献了数字普惠金融“湖北经验”。

  年均新增近亿元投向制造业

  在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承压前行,部分企业经营遇到较大困难。金融机构积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持续扩大信贷投放,加大助企纾困力度。

  位于公安县经济开发区的湖北中硕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塑料管道、管件及新材料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以来,该公司面临订单减少、回款时间长、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公安农商行通过厂房土地和机器设备抵押方式,为该企业办理万元授信。

  自年疫情发生以来,全省金融机构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提供资金保障,真金白银支持经济复苏重振。我省在全国首创“企业金融服务方舱”,精准支持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企业,累计帮助超过1.5万户企业脱困。

  为帮更多企业缓解压力,全省金融机构积极落实贷款“应延尽延”政策。截至今年6月末,实施延期还本付息亿元,“无还本续贷”余额近亿元。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稳经济促增长的重要支持。全省金融业支持湖北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十年间制造业贷款余额翻番,年均增加近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稳增长的同时,金融业本身也实现了跨越发展,实现了经济金融协同发展。目前,全省银行业资产规模是十年前的2.8倍,跨过10万亿元大关。同时,湖北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中部第一

  今年上半年,武汉波睿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CAR-T抗癌疗法开始进行一期临床试验。该公司位于光谷,是一家从事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生物新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企业。在公司初创期,汉口银行即提供贷款支持公司研发,到目前一直提供全周期陪伴式金融服务,支持其攻克世界性难题。

  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方面,我省探索形成了科技金融机构设立、经营机制、金融产品、信息平台、直接融资、金融监管等“六个专项机制”,构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的“东湖模式”,并在全国推广。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已设立科技支行19家,集聚效应显著,有力支持了光谷众多科技企业的成长。

  贴近科技企业需求,金融机构加大开发金融产品,推出“科保贷”“高新贷”等信贷产品。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重知产”的特点,持续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和效率,到今年6月末,湖北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余额和融资户数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六。

  为加大“专精特新”企业扶持培育力度,我省开展了“专精特新企业春风行动”,实施“主办行”制度。目前,湖北省内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授信覆盖率已超过80%。

  同时,完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对新型政银担合作的科技融资担保业务由省再担保集团、担保机构、合作银行和地方政府按照“”的比例分担风险,为科创企业融资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亿元。湖北银保监局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导推动科技金融创新,为湖北科技企业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杨淼)

来源:中国经济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4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