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核心系统现代化最佳实践,华为云Sta

来源:南早网

  一家业务遍及区域甚至全国、全球的银行,怎么处理每天庞大且复杂的交易数据?不同的时代,答案也不尽相同。

  20世纪80年代到年前后,我国金融业引入综合业务系统,实现金融会计业务电算化,形成了以省/市分行为中心的综合业务系统。

  年到年,是业务集中处理和优化的阶段,各家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版本的核心系统,金融机构将综合业务系统进行解耦剥离,形成了以「瘦核心」为特征的核心系统。

  年之后,在愈发趋于严格的监管标准,以及愈演愈烈的同业竞争驱动下,伴随金融业务对快速响应、敏捷弹性需求的增强,基于主机技术并采用集中式架构的银行,越来越力有未逮,银行的诉求最后归总到核心应用系统的升级换代,一个全面分布式的时代已经到来。

  此时的金融行业,除了要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每一次金融产业变革,技术都是重要的推动力量,而技术变革的标志,就在于金融「核心」系统的全面演进。

  新时代,金融行业的新核心

  年4月2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全面投产上线。邮储银行举全行之力,历时3年,投入几千名业务、技术骨干,才完成了这一次技术攻坚。

  毫不夸张地说,核心系统是一家银行的「大脑」和「心脏」,银行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无论是前台的柜台业务等,还是后台的资金管理等,所有业务都会直接或间接与核心系统打交道,这也为核心系统之所以称为「核心」的原因。

  由此,邮储银行也成为大型银行中率先同时采用企业级业务建模和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基于国产硬件、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数据库打造的全新个人业务核心系统的范例。

  核心系统的变迁以二十载为周期,在稳定与安全当先的金融行业,如若不是看到了确定性的大势,没有银行会贸然做大的改动。

  传统金融机构核心系统通常采用集中式架构,在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等方面也取得了成功。伴随着金融业务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其在弹性伸缩、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服务治理和架构管控的能力亟需提升。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时代的银行希望有更好的客户体验,更快速的产品创新和更安全的资金处理能力,跨系统、跨渠道的对账和差错处理,提供更高的资金一致性保障能力,以及更开放的生态、更灵活的多租经营模式、更强壮的业务连续性、更低的运营成本。

  耗时三年,邮储银行摸索出了一条金融核心系统现代化的新路,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都纷纷加入了这场「核心」之战,打造自己的新核心系统。

  向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进发

  在近日举办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云CEO张平安表示,应用现代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传统的应用基于单体的架构、面向物理机部署,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快速的业务发展诉求。

  与此同时,在大会期间举办的共建绿色数智金融峰会中,《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白皮书》正式发布,其中也提出了「金融核心应用现代化」的数字化转型目标。

  在分布式时代,「核心系统现代化」是必经之路。现代化核心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技术「供给力」和「联接力」,通过基础设施、技术架构、共享平台、开发治理「四个现代化」,支撑客户业务战略转化为科技生产力,最终实现业务的战略成功。

  首先是基础设施现代化,金融业对云原生技术的创新应用较早,但创新业务往往聚焦在非核心业务,且多数应用在开发测试环境进行创新验证。年前后,多家金融机构陆续提出,金融核心要全面云化和容器化,这就意味着要规划建设统一的云架构、多中心的容灾、大规模可扩展、一云多芯多池能力、安全合规以及资源敏捷弹性等能力,以满足各类业务对基础设施的定义与适配。

  其次是技术架构的现代化,云原生基础设施现代化解决了核心应用的生长土壤问题,但随着金融核心业务规模和场景范围逐渐扩大,业务的敏捷与灵活对企业应用和数据架构也带来深刻变革,包括围绕应用的微服务化、服务网格、Serverless、函数计算和应用高可用,以及结合使用场景的数据库分布式部署。

  然后是共享平台现代化,以业务和能力为中心,根据金融核心业务特点对其服务的共性能力抽象、沉淀、整合和共享,形成金融核心现代化服务平台,以全面提升组织和业务的运行效率。共享服务平台将包括统一技术栈、数据模型、业务模型,并通过服务编排快速组合出新的产品/服务。

  最后是开发治理现代化,传统核心应用的设计和生产周期较长,进行敏态改造后带来指数级增长的配置和部署、传统开发模式下应用与配置的耦合以及对安全与效率的平衡,都难以满足金融核心应用现代化的要求。为系统性解决以上问题,实现核心应用周/天级上线,企业需要构建跨开发、运行、运维态的开发治理一体化(DevOps/DevSecOps)平台。

  现代化核心系统建设路漫漫,上下求索探前路

  在探索建设新金融核心系统的过程中,不同厂商所蹚出的路也不一样,一般有两条技术路径可以选择:第一条路,应用不改,而只改变技术的底座,把原来集中式的技术架构切换到分布式的架构。

  但这种替换路径满足不了业务的发展,即使换了核心业务底座,金融机构业务创新、运营能力方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所以很多银行在规划如何从集中式技术架构走向分布式架构的同时,用新核心系统替换老核心系统,这也是第二种路径。

  金融机构用新核心系统替代老核心系统,可以实现能力的突破性提升,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金融机构需要做好业务、流程、运营上的下一代规划;其次,金融机构要用新科技的思路,例如领域驱动、业务组件、微服务的设计,重新设计更敏捷、灵活的新核心系统;然后,新的核心应用需要适配新的分布式产品底座;最后,整个项目要有很好的项目管理办公室来做统一协调的推进。

  根据多份调研报告和经验统计,金融机构核心系统改造难度大,由目前的集中式核心向现代化的分布式核心的演进,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

  不同规模的厂商资源和技术能力不尽相同,头部领先的金融机构数字化水平较高,一般选择「一步到位」,广大中小金融机构受制于其自身科技能力的限制,一般选择以创新业务为契机构筑新底座,「小步快跑」。

  《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白皮书》也总结了当前业界常见的三种建设模式,有基于云平台的建设模式,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智慧银行开放生态建设工程(ECOS),选择了「分布式+云平台」架构改造模式;

  也有基于分布式开放平台的建设模式,通过工具迁移或者应用内重构,将原有运行在封闭系统的应用转换为可以在开放平台运行的应用,实现应用的主机下移,例如中信银行核心系统「凌云工程」;

  还有基于单元化架构的建设模式,按照某种数据特征维度进行垂直划分,每个单元只处理整体数据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整体系统「分而治之」,中国邮储银行就是遵循此道。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无论哪种改造模式,都需要有迹可循、有理可依的切实方案,贯彻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华为云Stack帮助多家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保险公司完成现代化核心系统建设,参考云原生2.0的技术能力和工程能力要求,总结形成了一套松耦合的现代化核心系统最佳实践方案,主要包括:

  一是基于华为全栈云原生软硬件基础设施(如计算、存储、网络、华为云Stack、CCE容器、ASM)打造金融级“高可靠+高性能”底座,满足核心业务运行要求。

  二是搭建敏捷灵活的分布式技术平台,实现低成本的应用改造。

  三是高性能GaussDB分布式数据库,数据迁移便捷,满足金融核心交易下的大容量、高并发和突发峰值场景的需求。

  四是提供业务和技术的融合、现状与未来的融合和全域、全周期、全时保障体系的“两融三全”服务,支持金融核心系统高效建设。

  不炒作浮华的概念,不做无法落地的实践,金融业务成功是唯一标准,建设基于云化演进的现代化核心系统,金融业才能在数字经济时代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文/葛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4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