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报告请登录。
一、央行数字货币概述
(一)货币层次与电子化支付程度
根据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中央银行对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需要,我国中央银行于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确定货币层次的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中的实物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支付方式快速吸收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电子支付形式。当前传统电子支付主要涉及流动性相对较高的M1-M0部分。其中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可以通过银行网络支付、移动支付完成电子支付,其他形式的银行存款也可以较快地通过商业银行网上业务转换为活期存款而具备电子支付功能;脱离了商业银行支付系统,但存储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中的余额亦可通过相应的App完成电子支付。在M1货币统计口径内,脱离了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又没有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余额的实物现金M0尚未数字化,不具有电子支付能力。
(二)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位
法定数字货币,是指由中央银行依法发行,具备无限法偿性,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的数字化形式货币。
中国自年开始着手,准备6年之久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DC/EP,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alPayment,数字货币及电子支付工具)定位于数字化M0,替代实物现金。
具体来说,是以一种具有电子支付功能的加密数字形态对现有实物现金的替代。这种替代降低了货币印制、投放、回笼、销毁等方面的资源能源消耗,具有更高的支付便捷度。因其与实物现金一样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且同属于央行直接负债,在逐渐替代实物现金的过程中,将会同实物现金一起重新定义M0外延,实现数字化M0。
(三)央行数字货币的内涵
与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现金货币、私人数字货币的对比中,DCEP的特征逐渐清晰,“点对点+电子支付+央行信用”是央行数字货币主要特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的货币。广义来讲,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主权货币都采用这种形态。狭义来讲,指由商业银行信用作为支撑的、整个银行系统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所派生的银行存款。此处讨论涉及信用货币的狭义概念。
电子货币,指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将现金或存款兑换为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并可通过电子通信方式进行信息流交换从而实现支付结算功能的货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电子支付方式越来越流行。
现金货币,即实物现金。指主权国家法律确定的、央行发行的、实物形态的、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交换媒介。包括中央银行发行基金保险库、商业银行业务库、流通中的现金。此处讨论的现金概念对应M0。
私人数字货币。一种不受管制的、数字化的货币,通常由开发者发行和管理,被特定虚拟社区的成员所接受和使用,性质上类似于在一定范围内可流通的商品。世界主流的私人数字货币包括比特币BTC、以太币ETH、瑞波币XRP、比特币现金BCH、艾达币ADA、LTC莱特币、新经币XEM等。此处讨论以当前市值最高、区块链技术鼻祖——比特币的特征为代表。
“电子支付”指交易双方、金融机构之间使用电子手段把支付信息通过信息网络传送到银行或相应的结算处理机构,来实现货币交易流转的支付方式。DCEP的电子支付就是使M0脱离物理实物形态,以加密数字串形态接入电子支付方式。
“点对点”指的是货币在交易流转过程中,支付方与对手方不必须暴露真实身份的匿名性。DECP的点对点支付就是将实物现金的匿名性融入电子货币中。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支付的信息流天然具有可追踪性,因此中央银行将全部DCEP的流转确权登记归于中央银行登记中心处理,从而实现对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其他金融机构匿名的可控匿名性。
“央行信用”指货币由央行信用作为支撑。DC/EP的央行信用指其作为实物现金的替代品,同样具有高于银行存款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余额的央行信用,是一种主权范围内具有最高信用的无限法偿法币。DCEP的央行信用就是以央行信用弥补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缺乏价值支撑的缺陷。
“点对点+电子支付+央行信用”内涵体表明了DCEP相比于其他货币的区别,体现了中国央行应对全球在支付结算服务的发展,私人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经济运行、金融稳定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在货币创新上的探索设计思路。
二、央行数字货币运行架构:二元模式
(一)两种运营构架:一元模式与二元模式
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回笼模式理论上有两种选择:一元模式、二元模式。
一元模式,又称为“零售模式”,指央行与社会公众之间没有其他中介机构,法定数字货币的投放、流通、维护等服务将由中央银行直接向全社会提供。一元模式下央行可以完全控制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但是中央银行将要独自面对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制度、软硬件设计及推广等极大的考验。
二元模式,又称为“双层运行体系”,指中央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以%准备金兑换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通过这些机构向社会公众进行发放法定数字货币。二元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现有货币发行流通系统,并将部分软硬件设计任务分担到相关金融机构,有效降低中央银行所承担风险,专业化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减缓“狭义银行”对现有货币体系的冲击。
(二)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运行体系采用双层运行体系
年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表示,我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即将推出,并且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1)央行向商业银行投放央行数字货币的过程:央行数字货币作为M0的一种新形态,构成中央银行的负债,不参与商业银行的贷款创造过程。商业银行须向中央银行上缴%的准备金,同时中央银行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库向商业银行库转移相应金额的DCEP。
(2)商业银行向客户发放央行数字货币的过程:客户需要用自身现金或存款进行兑换,同时对应央行数字货币的归属将会由商业银行发行库转换为客户(商户)的数字钱包。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数字货币不能直接使用商业银行传统账户,因为传统账户存取转账商业银行需要调用账户所有者真实信息,无法完成匿名要求,但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需要商业银行现有的基础设施。因此要设计数字钱包,并嵌入在商业银行的传统账户体系基础中。嵌入的数字钱包不构成商业银行的负债,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托管业务。
(3)客户在使用央行数字货币支付的过程:为了维护M0的用户体验,实现对实物现金的替代,央行数字货币被设计为具有“双离线支付功能”,即在传输介质(信息传输介质)与终端(手机等硬件)都离线的情况下完成支付的过程。用户只需要保证硬件终端电量充足,数字钱包余额充足,交易双方硬件近距离接触,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即可完成支付。双离线支付将极大的扩展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数字货币是加密数字串,所属权的确认无法像实物现金一样通过持其物理形态而达成,相应的双层投放过程也不是货物实物形态在空间上的转移,同时数字串还要面对“双花问题”,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归属权的确认(确权)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数字货币流转的可控匿名性,所有数字货币的确权工作将在中央人民银行央行数字货币登记中心完成。数字货币支付的完成表现为对应字符串归属权在登记中心不同钱包地址下的变更。
(三)商业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运营体系中的角色
据《财经》报道,目前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入局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数字货币发行为什么采用二元模式依托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运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央行数字货币设计目标是实现M0数字化,发行一款具有央行信用的电子货币,实现全面替代现金。从数字货币设计完成,到被民众普遍接受,再到完成替代是现金的目标,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问题不能忽略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扮演重要角色。
商业银行能够扮演重要角色,源于商业银行具有成熟的信贷网络基础设施、支付网络基础设施以及较为完善的IT服务系统。
一方面,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基础设施比较成熟,23万银行网点数遍布全国各地,存款信贷网络密布,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各个层级的商业银行对应客户群体开始分化,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年,全国银行系统结算账户.3亿户,其中结算个人账户.68亿;发放信用卡75.97亿张,人均持卡数达到每人5.46张,坐拥巨量的客户基础,可以给央行数字货币提供地域广、定向准、频次高的推广效力。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IT应用及服务体系上不断发展,金融科技方面持续投入积累大量经验,人才储备持续扩充。以电子支付为例,年银行系统电子支付业务规模达到.92亿笔,亿元,其中移动支付规模达到.31亿笔,亿元。央行不必闲置现有商业银行在资源、人才、技术、IT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而承担重新重复建设、另起炉灶、缺乏经验的成本与风险。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行体系不仅有效降低中央银行所承担风险,专业化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同时保证了商业银行不被通道化或边缘化,避免成为所谓“狭义银行”,减少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流转对商业银行的冲击。采用双层运行体系,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行实现了双赢局面。
三、央行数字货币运行体系核心要素
央行数字货币运行体系的核心要素为“一币、两库、三中心”。
(一)一币
即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要素和数据结构由央行负责。形式上,央行数字货币是央行担保并签名发售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结构上,央行数字货币应该包含编号、金额、所有者和发行者的签名,同时附加扩展字段和可编程脚本字段将应用扩展功能和可编程功能纳入其中。所以央行数字货币不是电子形式表现的账户余额,而是携带全部信息的密码货币。
(二)两库
即数字货币发行库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
(1)数字货币发行库:人民银行存储尚未发放或已经收回的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
(2)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各商业银行存放自身所有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可以选择存放本地也可以选择存放在央行数字货币私有云上。
两库的设计与双层运行模式相匹配,可从技术层面支撑二元模式运行,同时分层设计有助于分层管理,支持建设更安全的存储应用执行空间。
(三)三中心
即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
(1)认证中心: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授权投放机构以及大众客户真实身份信息进行集中管理的中心,中心使用加密技术加密客户身份与其所持有的数字钱包之间的映射关系,是数字货币可控匿名的重要环节。
(2)登记中心:记录央行数字货币对应数字货币钱包地址的情况,权属登记即权属变更登记;记录央行数字货币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其消亡的全过程记录,有助于央行掌握高密度的货币流转信息。
(3)大数据分析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字货币环境下央行数字货币的全生命信息进行分析,了解货币运行规律,为央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认证中心以加密形式管理数字货币钱包地址与所有者真实姓名的映射关系,而登记中心记录央行数字货币与所属的数字货币钱包之间的从属关系,通过将央行数字货币与所有者真实姓名分层管理的设计,实现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匿名性。
另外,登记中心与认证中心之间设有“防火墙”制度,设定严格程序,两方信息不得随意关联,已保障合法持币用户的隐私,这一机制是“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基础,进一步加固央行数字货币的匿名可控性。
四、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构架
(一)央行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
央行数字货币是否运用区块链尚无定论。区块链只是一个可选技术,并不一定实际采用。
比特币的底层区块链技术广义上指,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区块链的核心思想在于“去中心化”:货币投放中心化;交易确认去中心化;记账节点去中心化。
作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货币投放中心化;记账节点中心化;目前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的流转确认也需要中心化。
货币的投放必须是坚持中心化的,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保持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方式,避免货币“源”的超发导致“流”的泛滥,从而维护币值的相对稳定,实现央行数字货币的货币职能。
记账节点也需要中心化。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可控匿名性,只有数字货币的流转信息由中央银行登记中心处理,并与管理交易者真实身份的认证中心相分离,才能够保证交易信息相对于交易对手和商业银行是保密的,才能保证不会出现利用完全公开的历史交易纪录进行关联分析而破获用户信息的情况。
目前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的流转确认也需要中心化。去中心化确认机制尚不能够支撑正常经济生活的交易强度,如比特币的算力证明共识机制,该机制构成了区块链技术的安全基石,但当前的规模已经导致了大量能源的浪费,及数分钟的每笔支付确认的等待时间,远低于央行对法定数字货币设定的30万笔/秒的交易处理强度。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任何一项可选技术,中国人民银行会秉持“技术中立”的原则,审慎评估,借此用以满足数字货币的业务需求。
(二)央行数字货币钱包的设计
为保证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可控匿名性,不仅需要利用认证中心和登记中心对数字货币信息和所有人真实身份信息进行分层管理,还需要在商业银行账户的基础上设计央行数字货币钱包,以便匹配双层运行体系、利用商业银行现有基础设施,同时避免央行数字货币丧失可控匿名性。
央行数字货币钱包与银行电子账户的差异,主要在于三点。
第一点,两者的交易处理机制不同。商业银行处理存款流转的方式是针对账户:确认交易有效后直接商业银行对相应客户存款账户额度数据进行修改;央行数字货币流转方式是针对数字货币本身,央行依据交易双方的数字货币交易申请,在确认有效后直接修改央行数字货币自身结构中的金额和钱包地址字段。
第二点,两者的匿名性不同。央行数字货币交易确权完全由中央银行处理,数字钱包可以不展示所有者真实姓名,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匿名性。商业银行自身账户,由于开立之处需要用户真实信息,对商业银行来说是透明的。
第三点,业务性质不同。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反应在负债端,存款账户金额的变动将会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与成本;央行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只是代为管理,数字钱包即为管理工具,因此数字钱包业务不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而是构成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三)不预设技术路径,竞争选优
中国人民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的开发过程中始终保持技术中性,将不对商业银行央行数字货币钱包研发的技术路线进行干预。
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设计和管理央行数字货币钱包时可以选择基于传统账户体系或是采用区块链技术、基于移动支付工具或是电子支付工具。从所依托载体的角度来说,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可以绑定硬件,也可以绑定软件、可以独立设计一个App,也可以集成在其他App中。
技术上央行虽没有预设路径,但对数字货币钱包的功能上提出了三点要求:
(1)央行数字钱包应具备应对瞬时超高并发交易处理能力,满足央行对法定数字货币设定的30万笔/秒的交易强度。
(2)保证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可控匿名性,要求商业银行对数字货币钱包的设计符合设计标准,根据同客户约定的权限管理数字钱包,保证央行数字货币的加密属性。
(3)保障客户体验,银行端的数字货币钱包需轻量化设计,仅提供安全管控和账户功能,应用服务商提供的客户端的钱包适当加重,将功能延伸至展示层面和应用层面。
值得注意的是,不对商业银行央行数字货币钱包研发的技术路线进行干预,这并不意味者央行数字货币钱包未来将一直没有技术规范。实际上,当前央行希望调动商业机构的资源,在设计早起共同开发运营,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最优设计。
五、央行数字货币的或有功能
(一)DCEP具有可编程性,或成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数字货币的结构设计使其具有可编程性,即数字货币可以附加自定义的可执行脚本。配合登记中心中央行数字货币的全生命信息,或将使央行数字货币换发出新功能,打造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设计“前瞻性触发条件”程序,在发行前内置于央行数字货币,使其在流转过程中,可根据所处环境和程序设计自动改变自身属性。目前共有四种设计,其中三种对数字货币是有效性进行条件设计,涉及时点条件、流向主体条件、信贷利率条件,没有达成条件要求,央行数字货币将自动失效;另一种是对数字货币归还利率进行条件设计,根据宏观经济状态,逆周期调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归还资金时的归还利率,减少商业银行贷款行为顺周期性。
(二)DCEP或成为计息资产
央行可通过向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及数字货币钱包的DCEP余额支付利息,或酌情对央行数字货币数字钱包收取管理费的方式,完成对数字货币的正负向计息,使央行数字货币具有计息属性。
如果DCEP计息为正,即中央银行对DCEP持有者支付利息,将会有两层影响。在批发端,如果央行数字货币利率高于准备金利率时,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将构成货币市场利率走廊下限。在零售端,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将构成银行存款利率下限,否则或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存款搬家。
如果DCEP计息为负,即中央银行对DCEP持有者收取费用,将有助于打破存贷市场零利率下限。由于实物现金零利率存在,公众总可以选择持有实物现金,负利率的金融资产将会转换为实物现金。而在DCEP基本完成对实物现金替代的场景下,大额实物现金持有受到限制,负利率资产将不在向零息现金转换,DCEP负利率政策将有效传递到借贷市场,打破零利率下限束缚,释放货币政策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央行数字具有更高的信用背书、双离线支付功能,且同银行存款具有同样便捷的电子支付方式,央行数字货币即使不计利息,也将对商业银行存款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即将一部分商业银行存款兑换成央行数字货币,并沉淀在数字货币钱包中。如果DCEP计息为正,影响或将变得显著。
六、央行数字货币出现对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多维度影响
(一)数字化M0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数字化的央行数字货币没有物理实体,将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成本。
商业银行现金相关的业务主要包括现金的收付兑换、整点调运以及保管环节。为保证现金收付兑换准确无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会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复核工作,并设置繁琐的安全程序包括双经办人、逐日核对账款、日终现金轧差制度。现金整点与调运环节需要银行工作人员根据整点标准对票币进行整理、捆扎和封装,对于损伤票币进行识别、挑选、上报兑换或销毁,以及对调运车辆运行维护和押运人员培训。现金保管环节也将设计大量投入,包括业务库建设开支,安全系统配置与维修,守库员管库员薪资培训等。
总体来说,由于现金具有物理实体,为保证客户及商业银行自身财产安全,商业银行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现金清点核对、真假核实、整理、储存设置繁琐的安全程序,构成商业银行日常经营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央行数字货币脱离了物理实物形态,以加密数字串的形式出现,没有折旧、不需要物理空间储存,不需要空间上的调运,天然具有可追踪性,将会极大减轻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
(二)二元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行体系是对现金发行回笼环节的模拟,有意保留了现有货币体系的制度和利益格局,降低央行数字货币运行对现有货币体系的冲击,保证了商业银行不被通道化或边缘化,避免成为所谓“狭义银行”。所以,二元模式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在传统运行模式下,发展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商业银行对接金融科技前沿,提升商业银行服务质量,推动金融行业发展。
同时商业银行使用央行数字货币后,可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占据业务的至高点,延伸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服务链条、丰富业务类型,提高业务的附加值。
(三)核心要素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首先,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的设计将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IT技术在安全存储和高效执行方面的投入。央行数字货币双层运行体系需要商业银行设计自家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使其具备安全存储、高效对接中央银行发行库和客户的数字货币钱包的功能。具体设计上,商业银行库需要既能防止内部人员非法盗取数字货币,又能对抗外来入侵者攻击,同时还可以承载一些特殊的应用逻辑。
其次,“三中心”可以极大增强商业银行体系的征信能力、KYC、AML能力。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嵌入商业银行账户中,数字货币交易确权依托于商业银行(投放机构)上报交易请求,由中央银行认证中心集中处理。认证中心的全息信息可以覆盖检测对象所有交易信息,形成用户全息信用信息,提升征信能力;大数据分析中心与认证中心的结合可以极大增强中央对货币体系的管控能力,如KYC、反洗钱、反恐融资等。最终中央银行的征信优势与KYC与AML能力,可以通过传统账户与数字货币钱包的结合,传达到商业银行端。
(四)技术构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首先,数字钱包设计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IT技术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保密性方面的投入,为客户设计既能充分实现匿名可控性的数字钱包,又能实现快速响应快速确权的数字钱包。
央行数字货币钱包的设计工作交由商业银行自主研发,不干预商业银行设计的具体路径,只对数字钱包功能进行了要求。如果商业银行研发的数字货币钱包基于传统银行账户,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交易信息传送的密码技术,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交易信息不被泄漏,具有可控匿名性。如果商业银行采用区块链技术设计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就需要面对区块链共识机制的研发,以降低支付确认时间,提高处理能力。
其次,商业银行将会新增表外业务,包括代理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数字货币钱包托管等业务,同时现金业务将会逐渐萎缩。
(五)央行数字货币的或有功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处于设计数字钱包的试点环节,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与计息资产尚属于央行数字货币未来的研究目标。此处仅做学理上的讨论,具体未来是怎样的设计央行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央行数字货币的前瞻条件发行设计,有助于对货币供求做出及时反映,降低政策内外部时滞,在前瞻条件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将会极为有效的降低宏观经济风险,熨平市场波动。在同一个屋檐下,商业银行也将面临的更低的宏观经济风险。甚至能提前预知经济下行趋势,给予商业补贴或正向激励,减少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这将使得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形成一个稳定的利润预期,减小商业银行在环境恶化时抽贷行为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打击。
但是另一方面,前瞻条件发行设计的触发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流向做出决定,将会挤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自主经营决策权,进一步同质化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迫使商业银行向新业务转型。
央行数字货币若作为计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
如果DCEP计息为正,将会恶化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如果持有DCEP将会产生利息收益,则商业银行批发端由于数字货币利率有可能超过存款准备金利率成为新的利率走廊下限而提升商业银行资产投放的最低收益率;零售端,数字货币计息将会导致存款搬家从而迫使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推高资金来源成本。综合来看,由于存款准备金利率非零,所以资产端最低收益率的提升将会小于负债端自己成本的提高,因此恶化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
如果DCEP计息为负,将打通负利率政策由货币市场到借贷市场的传递,改善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在DCEP基本完成对实物现金替代,大额实物现金持有受到限制的场景下,客户无法将负利率银行存款转换为零利率纸币,只能继续持有,并向商业银行支付费用,因此商业银行资产端准备金的负利率损失得以从负债端客户存款处弥补,从而改善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
七、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历程、展望与前沿
(一)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历程
(二)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后续